劉明洋
【摘要】本文從語言扎根于文化,二者是既互為影響又不可分割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自己在日語教學和交際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干擾問題來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解決辦法,使學生們能正確面對學習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文化干擾問題,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日語教學 文化干擾 詞匯干擾 體態(tài)語混淆 文化思維
【中圖分類號】H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007-02
在當今社會,外語教育者與學習者已經(jīng)普遍接受聯(lián)系文化學習語言這一觀點。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它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要學習好一門外語,必然要了解產(chǎn)生這門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同樣,在學習過程中也必須要克服母語文化與之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問題,否則就無從談起真正精通這門外語。
自古中日兩國就是“一衣帶水,兩襦咫尺”的關系,兩國的文化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中國的漢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有日本人甚至稱“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母國”,但兩國畢竟是不同的國家,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了解并克服這點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非常重要。
文化干擾在日語教學過程中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同文化下詞匯使用的干擾
我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學生所表述的日語在語法結(jié)構上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是他卻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想要說的,有的時候甚至會犯錯誤。這是由于語言與文化許有著密切關系,日語和漢語中都有大量的詞匯帶有文化伴隨含義,也就是說在日語詞語中,許多與漢語所包含的意義相同的詞匯具有特定的文化伴隨意義,這些詞語包括名詞、副詞、數(shù)字等多方面。由于忽視這些詞匯的文化因素,造成諸多學習者運用上的文化錯誤而非語法錯誤。
比如說“?!?,在日語和漢語中的使用就有很大差異。雖然中國人也認為“?!庇胁粰C敏、不靈活、頑固的一面,于是產(chǎn)生了諸如“牛脾氣”這樣的貶義詞,但同時中國人對牛的印象更側(cè)重于吃苦耐勞、誠懇、忠實、默默奉獻,于是便有了“孺子?!薄袄宵S牛精神”等褒義詞。
那么“?!痹谌照Z中的使用如何呢?雖然日語字典里對牛也有“力強い” 的注釋,但是更為常見的是:由“牛”派生出來的慣用句大多是貶義的。比如:
鶏口となるも牛後となるなかれ。(寧為雞口勿為牛后。比起被大集團、組織呼來喝去,還不如在小集團、組織里當領導。)
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喻性格相似的人容易聚在一起。此外,性格相似的人聚在一起做事易進展順利。)
牛の角を蜂が刺す。(麻木不仁。比喻無論蜂在牛角上蜇多少次也不會感到痛。)
牛を馬に乗りかえる。(舍劣從優(yōu)。 比喻轉(zhuǎn)向?qū)河欣ǖ脛荩┑囊贿?。?/p>
同樣是身強體壯的“?!睘槭裁丛谥腥諆蓢嗣竦男哪慨斨杏∠髸腥绱舜蟮牟町惸??這是由于兩國的文化歷史背景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事物,同一詞匯的認識與聯(lián)想也是不同的。在中國漫長的農(nóng)耕歷史中,“?!笔侨藗兿嘁罏槊黄饎谧鞯幕锇?。但是日本屬于海洋文化,對于“?!钡亩鳚膳c好處并沒有那么深刻的體會。甚至認為“?!钡哪欠N“忍辱負重”的性格與崇拜“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日本人的國民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你要用“牛”來形容一個日本人,這必然會造成對方的不快。
再比如說“龜”,中國古代漢語當中雖然也有認為“龜”代表長壽的含義,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當中人們對于“龜”字的使用往往不是褒義,而是貶義的。比如:“烏龜王八蛋”“千年王八,萬年龜”等等。
但是在日本人的心目當中“龜”卻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比如說:
鶴は千年,亀は萬年。(千年仙鶴萬年龜。比喻長命百歲。)
亀の甲より年の功。(姜還是老的辣。)
因此贈送禮物時,送給日本人烏龜模樣的工藝品,會讓對方感到高興。而在中國這樣做的話,其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
2.對于體態(tài)語含義的混淆及誤用
體態(tài)語又稱“肢體語言”。是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交流信息、說明意向的溝通手段。包括姿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語言手段。在中國,如果認為一個人很了不起我們往往會對其豎起大拇指,在約定的時候經(jīng)常會勾小拇指。但是在日本人看來伸大拇指就是男人,伸小拇指則是指女人的意思。有時小拇指還有表示“情人”的含義。
再比如說“鞠躬”,雖然“鞠躬”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是中國人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很少“鞠躬”了,在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多人認為見面對人“鞠躬”會有一種卑躬屈膝的感覺,并將這種感覺帶入到與日本人的交往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
3.套用本民族的文化思維去學習日語
日本是一個推崇“中庸”原則的國家,崇尚“和為貴”與“集團主義”。這樣的民族性格決定了日語曖昧與委婉的特性。他們往往只說半句話,讓對讓去推測結(jié)論。尤其是在表達拒絕含義的時候,為了避免生硬的語氣經(jīng)常使用“それもいいですけど…”、“明日はちょっと…”這樣的表達方式。中國雖然也講究客氣委婉的表達形式,但是更多的中國人崇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交往方式,不喜歡拐彎抹角。因此如果使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理解日語的話往往就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比如:
すみません。図書館へ行きたいんですが。(不好意思,我想去圖書館)
用中國人思維去考慮的話往往會認為莫名其妙,一個陌生人為什么要告訴自己要去哪里,但其實這是日語中一種問路的表達方式。
おしゃった通りかもしれませんが。(可能像您說的那樣。)
中國人往往會認為這是對方贊同、認可自己觀點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實這是對方對你所講內(nèi)容的一種否定。
從上面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干擾的出現(xiàn)往往起因于學習者對于中日兩國國情、文化等方面缺乏了解,用本國或本民族的思維去度量對方所導致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走出“語法、口語決定一切”的誤區(qū),加大力度增強學生對于日本文化方面的認識,不止局限于課堂上對于課本內(nèi)容的講解,還應廣泛地利用好廣播、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多種傳播手段。
總之,我們必須通過日常教學使學生們逐步確立聯(lián)系文化學習語言的思想,學會用日語思維去考慮問題,能準確有效地使用日語,達到靈活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巖.談漢語母語日語學習者常見的誤用——以母語及本國文化干擾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第4期
[2]趙倩.談日語學習中的母語干擾——以“ぃ?!焙汀昂谩睘槔齕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