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航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翻譯是其常用的教學手段和學習的方法。教師為了進行閱讀和語法教學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性的使用漢英互譯,并對其教學活動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在目前的大學外語教學實踐活動中,翻譯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有些教師對翻譯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學生對翻譯學習方法掌握不足,等等。因此,本文以二語習得理論為依據(jù),基于大學外語教學中翻譯的使用情況來分析探討外語教學過程中翻譯的具體運用手法,作用效果以及完善之處,以期不斷的提高大學外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翻譯原則與標準
范仲英所著的《實用翻譯教程》(1994)對翻譯進行了定義: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過程,通過這種轉(zhuǎn)化能夠讓閱讀翻譯作品的讀者充分明白原文的含義,并對原文進行比較,達到較為一致的效果。翻譯教學是以翻譯目的為基礎,通過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翻譯原則主要有相似性、傳意性、及可接受性,既翻譯的作品能夠和原文意思基本相近,相近度越高翻譯的效果越好;同時翻譯能對原文所表達的字面以外的意境進行融入性翻譯,體現(xiàn)出不同的翻譯風格。而可接受性就是翻譯作品要和原文一樣通順流暢,并確保讀者能充分了解該翻譯作品表達的含義。
翻譯的標準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 、文體對等。在以上翻譯的四個標準方面,意義相近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是形式上的相對應。在進行外語教學中,母語和外語之間的學習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翻譯是一種高于母語文化的跨文化的活動,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既要保持原有語言的字面意思,又要保留翻譯作品所能達到的意境,進而實現(xiàn)意境式翻譯。英語翻譯除了進行句子和短語的翻譯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更多的了解翻譯的精髓所在,而不是單純的單詞對單詞的字面翻譯。 因此, 教師需要結合相應的翻譯理論來幫助學生解決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翻譯時學會融會貫通,并在翻譯過程中不斷的鞏固和提高語言能力。
二、翻譯與二語習得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1984)提出了二語習得模式,認為母語以外的語言學習過程中,需要進行習得假說、輸入假說、監(jiān)察假說、以及自然順序假說,假說沒有順序的劃分,但各種所占到的分量有所不同??死辏?982)認為:“語言的掌握并沒有在母語和母語以外的明確劃分,無論是母語還是二語,都需要在真實可理解的前提下進行?!?/p>
在二語習得理論中也提出了“母語學習既是進行外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更是進行外語翻譯的基礎。” 我們經(jīng)常接觸到母語的負遷移這個概念,甚至有學者提倡在二語習得中應該徹底的拋棄母語學習的思維,進行思維轉(zhuǎn)換性的學習。在實際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完全拋棄掉母語,只是通過第二語言學習的思維進行學習,那么可能的學習效果并不會理想。在進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目標語和母語具有較為類似之處,則能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母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其語言思維能力也較強,進而可以更好的促進其進行外語學習。而外語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其母語漢語學習也較為薄弱,其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更弱。因此,在進行外語學習,是不能完全脫離母語的。且在進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只要使用母語,翻譯實際上就已存在。因此,翻譯也可以看成是母語和二語學習交互完成的過程,其和二語學習具有本質(zhì)上的聯(lián)系,通過翻譯技巧的使用,采用外語語言和漢語語言的對比分析,進而可以有效的促進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促進其外語學習水平的提升。因此,翻譯不僅是二語習得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二語學習的重要技巧所在。
三、翻譯促進二語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馬艷紅(2013)認為進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重視母語學習,不能因為學習外語而忘記了母語,完全按照外語思維方式學習,這樣是不利于外語的學習和提高。通過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在母語和目標語之間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類似性和學習效果之間呈現(xiàn)了正相關的關系,兩者越接近,學生的學習效果越突出。因此,母語學習可以推動外語學習效果。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推動的作用。
李泉(2013)認為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翻譯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認識到翻譯不僅僅是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技能,更對外語學習具有一定的直接推動效果。
徐敏慧(2014)提出二語習得過程中,在進行翻譯時,其和母語學習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在進行母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推動外語的翻譯學習和理解??梢哉f,母語和二語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融通性。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內(nèi)外學者在外語教學和翻譯的重要性和相互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但研究的主要局限是翻譯對于外語教學的促進作用,及在課堂的實際操作,希望翻譯法能在新時期的教學環(huán)境中繼續(xù)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四、翻譯在教學中影響學生二語習得的原因分析
1.教師的因素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對學生學習具有引導幫助和激勵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學會如何在外語教學中正確的應用翻譯作為教學手段之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且真正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不僅僅是英語知識的廣博,也需要通過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交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而翻譯教學之所以長期在外語教學中得不到認同,很大程度上同我國的傳統(tǒng)高等教育模式相關。傳統(tǒng)英語教學強調(diào)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認為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是接受學習而不是發(fā)現(xiàn)學習。因為發(fā)現(xiàn)式學習不僅被認為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增加教師的教育成本,使班級式教育難以展開;也被指出不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各種知識體系,因為并不是每種知識都能夠通過發(fā)現(xiàn)式學習去獲取,刻意的進行發(fā)現(xiàn)式學習方法的運用,往往會出現(xiàn)得此失彼的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問題的考慮,使得翻譯教學法往往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法難以從根本上進行改變。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方法下,使得教育始終圍繞在教師的教學上,對學生的“如何學”往往忽視。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也存在教學學時安排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有限時間內(nèi)不能充分掌握教師所教授的內(nèi)容,對于在進行翻譯技能的掌握上,單單是進行語法和詞匯的學習是不夠的。并且,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針對翻譯技能的提高僅僅是通過課本教學還顯得較為單一,雖然課本學習和語法詞匯學習是翻譯學習的基礎內(nèi)容,但對于提高學生翻譯能力卻顯得不足。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過程中,沒有進行翻譯內(nèi)容學習的拓展,英語翻譯除了進行句子和短語的翻譯以外,還需要讓學生更多的了解翻譯的精髓所在,不能僅是詞對詞的翻譯,需要結合各種翻譯理論解決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更多的進行翻譯的融會貫通,進而提高翻譯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翻譯學習中不斷的鞏固和提高英語語言能力。
2.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利用翻譯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點還要落實到學生自身因素的培養(yǎng)和發(fā)掘。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僅受到教師教學的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學生相互之間接觸所產(chǎn)生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英語能力提高具有很直接的作用。受到中國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更樂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在課堂上較為沉默,極少和老師同學交流, 而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溝通交流。 因此,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有利于翻譯教學法的進行。
當前,部分大學已在積極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外語教學中積極的進行互動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自我學習,并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教師也能積極的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積極探索和實踐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作用,讓學生在翻譯學習中,能清楚的知道為什么要學,怎么去學,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意識和習慣。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能夠在翻譯學習中發(fā)揮廣闊的想象空間,并能充分的對學習過程中進行感受和體驗,不但能夠獲得翻譯學習的樂趣,而且能夠充分的在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對策思考
1.翻譯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在傳統(tǒng)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中,主要是依托于教師的主動教學,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興趣和主體需要重視不足。這種“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常是采用教師的滿堂灌式和集體式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思想,甚至是厭學情緒。而如果是采用“個體化”或“小組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中,不是讓教師在教學中“不作為”,而是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果學生自學的內(nèi)容較為膚淺,且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和自學能力,那么采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將可以實施的較為順利。反之,如果學習內(nèi)容較深,學習難度較大且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律意識淡薄,那么就應該積極的讓教師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利用翻譯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重點需要從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入手,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翻譯動機,提高學生英語翻譯能力。進行英語翻譯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進行純粹的英語翻譯知識的掌握,更多的是去進行英語翻譯方法的采用,從而使得學生樂于投入到英語翻譯學習中去。教師在教學中,重點是進行學習興趣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自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拓展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fā)學生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不能將學習都交給學生解決,而是需要充分的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以 “師生共備”的方式發(fā)現(xiàn)文本問題,教師將重要的資源整合到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將尚未解決的問題移交給教師。隨著學生的自學能力的提高,學生能夠積極的發(fā)展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不斷提高。
2.開展互動式教學
在利用翻譯法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發(fā)揮出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積極地鼓勵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英語翻譯學習中能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并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促成學生英語成績的不斷提高。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如學生的引路人,將各種知識引導到學生面前,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進行獨立思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首先,教師要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加強課堂互動的效果。通過多元教學模式的構建,來提高英語翻譯教學互動的內(nèi)容和互動的效果。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動態(tài)管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英語翻譯技能知識,完成英語翻譯創(chuàng)作。其次,要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角度來加強互動式英語翻譯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和學生從平等的角度去欣賞英語翻譯作品,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來欣賞。教師應起到主動啟發(fā)的作用和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再次,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翻譯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我角色的構建,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培養(yǎng)。
在外語教學模式中,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包括了情境創(chuàng)意——合作學習——拓展運用——實踐感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情境創(chuàng)意方面主要是解決學生和教師之間如何開展互動式英語翻譯練習,而合作學習階段重點是探討如何進行體驗式互動教學方式,在拓展運用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開啟英語翻譯互動學習和想象的空間,進而提升英語翻譯學習的效果。在實踐感悟階段是對前幾個階段工作的進一步總結,重點是利用評價的手段來對互動學習進行總結,有利于進一步的提高。英語翻譯教學和學習具有其自身的特點,體現(xiàn)在互動教學的復雜性和不同學生的審美方面的差異性。通過英語翻譯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思維想象空間的開發(fā)來提高學生英語翻譯學習的效果。其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首先,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根據(jù)英語翻譯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設定一定的學習方案,讓學生提前準備并積極的開展課堂的討論。
其次,通過各種情境創(chuàng)意的開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英語翻譯學習中,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而在興趣培養(yǎng)方面,英語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而情境教學正是通過將學生慢慢的融入到學習的環(huán)境中,使學生的興趣持續(xù)并放大。
再次,通過拓展運用的形式來啟發(fā)學生對英語翻譯創(chuàng)作的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關鍵措施,通過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體會,讓教師進行啟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和自我體驗的過程,豐富學生的自我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多貼近學生,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英語翻譯知識的建構,在互動交流、質(zhì)疑答疑中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而讓感性的感悟和理性的英語翻譯創(chuàng)作進行交融。在進行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情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所面對的實際問題,進而有利于自學效果的實現(xiàn)。
六、結語
通過翻譯在外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結論:
(1)翻譯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提到的翻譯教學法,不是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而是書面語言與語口頭表達并重的教學方式。
(2)通過拓展運用的形式來啟發(fā)學生的二語習得。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關鍵措施,通過讓學生進行課文體會,讓教師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和自我體驗的過程。
(3)在傳統(tǒng)的以課堂學科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中,主要依托于教師的主動教學,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興趣和主體需要重視不足。而如果是采用“個體化”或“小組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
(4)把翻譯教學應用到外語教學中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包括了情境創(chuàng)意 — 合作學習 — 拓展運用 — 實踐感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彼此間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二預習得。
(5)教師的表揚和激勵對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的熱情。從心理上獲得教師認可,幫助學生找到學習過程中的認同感,從而更好的激勵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讓他們從一般知識的好奇心轉(zhuǎn)向強烈的知識求知欲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熱情度,掌握好學習方法,形成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先駿.翻譯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必要性[J].高等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3.
[2]范仲英.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紀健.翻譯教學在大學里的重要意義[J]讀翻譯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
[4]劉龍根.強化大學英語教育 深化大學外語教學改革[J].高教研究與實踐篇名,2013(3).
[5]徐敏慧.從Vygolsky 理論視角看翻譯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6)
[6]龍千紅.翻譯促進二語習得與跨文化交際[J].外語教學,2013(4).
[7]馬艷紅.母語對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J].科教文匯2013(30).
[8]李泉.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9]徐錦芬.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外語研究.2011(10).
[10]Krashen Stephe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