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桂萍
摘要:語文的課程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寫字,而是讓人學會運用文字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書面語言。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其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要想獲得提升,就應該找到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在閱讀中學習,不斷積累語言素材。比如說名言、故事以及優(yōu)美的辭藻或者語句,同時學習書面表達中基本的寫作手法,例如擬人、比喻等,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感悟文中表達的情感,并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提高閱讀寫作整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契合點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且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其知識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與他人的交流,甚至影響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長,因此,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小學階段屬于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在五年級時已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如何讓學生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挑戰(zhàn)。
1.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自古以來,我國文人墨客在寫作是就有引經據典的習慣,尤其是在詩歌中,典故的運用可以幫助詩人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長亭”代表送別,“采薇”比喻隱居避世,“紅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這些其實都是一種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并將之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體表現。因此,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將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摘抄并背誦下來,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考核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種形式,多為敘事文,因此積累一些描述性的詞句,對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是較為有意義的。比如說,在五年級上冊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艷,縷縷幽芳”來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是不屈不撓的象征,因此里面寫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優(yōu)美的詞語,將之摘抄在筆記本上,背誦下來,理解并將之運用在作文中。
2.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手法,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模仿就是一種學習,學習就是不斷進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模仿,不斷學習他人優(yōu)秀之處,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其實就是模仿,使用文學家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辭藻,學習他們那種或熱烈或委婉的情感表達方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類型豐富至極,包含古詩、詞曲?,F代詩、散文等多種形式,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表現形式不同,其表達手法也各有特色,當然,基礎性的表達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擬人、比喻、排列等,學生在閱讀中,就是應該學習這些表達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為形象生動。
能夠選人課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優(yōu)秀之處,因此,老師可以在授課時與學生共同探究寫作手法。例如,在學習到《黃果樹瀑布》一文時,第二段的內容為“透過樹隙,便見一條白簾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似一闊幅白娟正從機杼上吐瀉而下,而那‘嘩嘩水聲合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響遏行云”,老師在課堂上著重分析這一段,明確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寫作時,同學們開始采用這些表達手法來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說以白雪喻梨花,將自己的玩具熊擬為好朋友,獲得了老師的贊賞。
3.讀有所思。寫有所感
讀后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師在課后經常布置的課后作業(yè),比如讀完一則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閱讀與寫作,其實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前者是通過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后者則是將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感知,二者聯系緊密,不可分割。老師在授課時,除了讓學生學會課文中新的詞句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表達的情感,學習他們那種表達方式。文學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優(yōu)美的辭藻、華麗的語句、花哨的表達手法來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再見了,親人》為例,全文都是一些敘事性的描述,講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平直性的敘述手法,偶爾幾句反問,卻讓人感受到解放軍同志對于朝鮮人民深沉的愛,以及親人般無法割舍的情感。世間最偉大最不可分割的,莫過于以血緣關系為樞紐的親情,解放軍同志與朝鮮人民雖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的情感卻與親人無異。同學們可以在課文的學習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親人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敘述手法將事情表達清楚,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夠感動到他人,不少同學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情感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4.結語
語文是所有小學科目中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你學會了馬上就能用到,人的心思和想法,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說和寫,語文的教學目的就教你運用文字進行表達。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比表達更容易,因此,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找到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讓學生閱讀的同時,積累語言素材,模仿優(yōu)秀的寫作手法,在模仿中學習,在閱讀中感悟,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