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鋒
摘要:新的課程視角和新的課改理念下,科學課堂應該實現(xiàn)從理論上的“由此及彼”到實踐中的“由此及彼”,應該多一些放權、多一些有效追問,多一些探究延伸,讓孩子們在科學探究和科學學習的廣闊天地中漸行漸深。
關鍵詞:自主自悟;有效追問;拓展探究
G623.6
都說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主,但是如何讓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更有趣,更有價值,更能為教學和課堂增值,需要教師多多放權,不斷敞開學習空間,不斷給學生學習的更大舞臺和空間,以此創(chuàng)設厚重、靈動、精彩的科學理想課堂。
一、少一些“看客”行為,多一些自主自悟
聽過好幾節(jié)蘇教版《熱的傳遞》的公開課,發(fā)現(xiàn)教師在引入新課之后,就準備材料開始做“熱傳遞時火柴棒依次落下來”的實驗??炊嗔?,我不禁思考,難道只有這個實驗可以證明“熱的傳遞”嗎?如果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孩子們能不能自主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來證明“熱傳遞”的規(guī)律呢?的確,教材作如是選擇,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科學探究也應該亦步亦趨。除了“讓火柴棒依次落下”這一基本的實驗外,“熱傳遞”還可以有怎樣的新探索、新可能和新實驗?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希望學生能在開放的、沒有教師指導的環(huán)境中,展開思維,發(fā)散思維,設計出很好的實驗來進行驗證。事實證明,當我放權以后,孩子們少了一些“看客”行為,而多了一些自主自悟。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在什么材料也沒有提供的情況下,在什么思路都沒有告知的情況下,設計出來的方案可謂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屬棒上滴水,觀察水干的過程;有的是用溫度計來測量金屬棒各部位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屬棒上涂凡士林和蠟燭油……
正是在這樣的“千奇百怪”中,既充分暴露了孩子們思維的狹隘性,也暴露出孩子們思維的靈活性、獨特性和新穎性,而這正是孩子們真實學情得以彰顯的標志。說實話,一定不能把“順暢完美”作為好的課堂的標準。如果在一節(jié)課堂中看不到孩子們思維的表情,看不到孩子們有那么一番“糾結”,甚至有那么一點“千奇百怪”,那么,這樣的課堂是有缺憾的。只有暴露出缺點,暴露出“奇怪”,才可以“對癥下藥”,才可以讓孩子們在改正錯誤的同時,收獲方法、手段和智慧。“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內含了減少學生犯錯幾率和培養(yǎng)學生自我糾錯能力這樣一些要素和訴求。”[1]
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可以在上述開放性實驗的基礎上,引領孩子們進行討論和完善,去粗取精。然后教師為孩子們提供一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學生根據這些材料進行實驗設計。至此孩子們明白了,材料的選擇和實驗方法的選擇,對科學實驗的成敗起著分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科學實驗是嚴謹的,任何疏忽或設計上有疏漏之處,都可能促使實驗上的種種“遺憾”。
二、少一些重復問題,多一些有效追問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當孩子們的思維因為難度而停滯,呈現(xiàn)出某種“趨向性”時,我們需要設計好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來重構解決問題的框架與路徑,給學生騰出施展思維拳腳的更大舞臺和空間。
比如,仍然以《熱的傳遞》的教學為例,可以在新課伊始設計“猜猜是哪個硬幣的游戲”(學生會說,其中一個硬幣因為在熱氣的緣故可以確定)、“金屬棒的這端并沒有浸入熱水中,它怎么也變熱了?”“你為什么這樣猜測?”這些問題的設計,都將課堂之窗輕輕推開了一扇,其中的問題呈現(xiàn)、對話碰撞很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想法,將“窗外更美的風景”引來,自然而然引出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當孩子們在完成第一個實驗活動之后,從“離酒精燈火焰最近的牙簽先掉落,離酒精燈火焰最遠的牙簽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結果很多學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熱是從酒精燈火焰的這端向另一端傳遞的”這一層面上。怎么辦?這時需要教師在“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反轉處”,“鉆進去”也“跳出來”:離酒精燈火焰近的這端溫度怎樣?離酒精燈火焰遠的那一端呢?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得出:熱是從物體較熱的一端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
還比如,在第一個探究活動結束之后,當教師出示了一塊金屬圓片之后,應該提出問題“熱在這塊金屬圓片上又會怎樣傳遞呢?”學生可能無法立即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轉向“從較熱中間向較冷的四周”轉變,那么,此時此刻,就需要教師“化整為零”:“一個圓的一點和周圍的面是什么關系?由中間的圓心開始可以引發(fā)多少條半徑?”這樣學生就會明白“由中心向四周擴散”的道理。同時教師還可以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猜測?”這里問題的設計不僅能使環(huán)節(jié)之間銜接自然,而且通過“你為什么這樣猜測”這一問題,能使學生對前面探究活動進行回顧,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想出:熱在金屬圓片上也是從較熱的部位傳遞到較冷的部位,只不過不同的是“由較熱的中心向較冷的四周傳遞”。
可見,“一個圓的一點和周圍的面是什么關系”這樣的追問來得合乎情理,來得“水到渠成”,并且順利地解決這一頗為棘手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可以為孩子們解惑,而且也必將極大地為課堂教學增值,極大地豐富孩子們的認知和理解。
三、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
好的科學課堂不是站在原點,不是固守一點,而是從縱的方面往前走,從橫的方面往左右擴張。盡管科學在一門比較嚴謹的學科,但是仍然需要師生從嚴肅高深的“論壇”上走下來,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以此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在這個意義上說,“探究活動要給予學生廣闊的時間和空間”[2],以此在探究中進入“千樹萬樹梨花開”般的多元境界。
1.為什么失火之地四周生風?
2.陽光下的冰雪,問什么撒點炭粉就可以加速融化?
3.現(xiàn)在回過頭來說一說,炒菜時平底鍋變熱的傳遞方式是什么?
以上三個探究活動,讓孩子們探究的觸角伸得更遠。從“熱傳遞到失火之地四周生風”,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實踐中的“由近到遠”,這樣的拓展、探究和發(fā)展,不正是科學探究中所更加需要的一種理想的境界嗎?新的課程視角和新的課改理念下,教師應該是這種境界的創(chuàng)設者和建設者,應該多一些自主自悟、多一些有效追問,多一些探究延伸,讓孩子們在科學探究和科學學習的廣闊天地中漸行漸深。
參考文獻:
[1]林茶居.在銀鷹文昌中學感悟“自主學習”[J].教師月刊,2013,(3):22.
[2]許華鋒.引領學生有效開展科學探究的策略[J].福建教育,201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