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蘭 岑群霞
摘 要:《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中國當(dāng)代著名女作家遲子建的代表作,英譯本接受良好。這不僅歸功于作者的精美文筆,還與英譯者徐穆實的努力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譯者主體性視角,通過對比分析原文和譯作中的鄂溫克民族文化,揭示譯者的能動性、為我性和受動性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說明譯者主體性對鄂溫克民族文化英譯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guān)鍵詞:《額爾古納河右岸》 譯者主體性 鄂溫克民族文化 英譯
一、引言
《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下簡稱《右岸》)是中國當(dāng)代女作家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于2005年出版,2008年獲第七屆茅盾文學(xué)獎,引起廣泛關(guān)注。小說以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長的自述口吻,講述了該弱小民族的頑強抗爭和優(yōu)美愛情。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鄂溫克族以馴鹿為伴,以打獵為生,依靠大自然而生活。他們是虔誠的薩滿教徒,身居深林,有疾病或不適只能求助于薩滿。為了馴鹿能夠找到喜愛的食物從而更好地生存,他們跟隨著馴鹿不斷搬遷。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也備受折磨:白災(zāi)的侵襲、猛獸的襲擊、瘟疫的爆發(fā)、日寇的侵略、“文革”的陰云和現(xiàn)代文明的重重壓迫。但是面對命運,他們不屈不撓,表現(xiàn)了頑強的生命力。小說用精美的語言將一個鮮為人知的民族——鄂溫克族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右岸》被美國翻譯家徐穆實(Bruce Humes)翻譯成英文,2013年由藍登書屋旗下的哈維爾·賽克(Harvill Seeker)書局出版。徐穆實在中國生活多年,代表性譯著有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和遲子建的《右岸》。
對《右岸》的研究主要有主題研究(如:王璐,2010)、文化研究(如:修磊,2013)、人物形象研究(如:劉春玲,2012)、藝術(shù)特色研究(如:張沛,2011)以及與其他相似作品(如:《呼蘭河傳》,張貝思,2009)的比較研究。隨著英譯本的出版,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英譯研究逐漸出現(xiàn)。如呂曉菲、戴桂玉(2015)主要從傳播學(xué)角度探討了英譯本如何重構(gòu)與再現(xiàn)了原作中鄂溫克族的特色文化以及如何傳達了原作中的生態(tài)美學(xué)意蘊,提出為使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xué)的迷人之處,譯者應(yīng)該在尊重英語讀者閱讀習(xí)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美學(xué)意蘊。毋婀幸(2015)簡略介紹《右岸》的英譯本之后,論述了譯者徐穆實的翻譯動因,說明英譯本在西方國家受到普遍好評,讀者接受良好。汪曉莉、胡開寶(2015)從原文本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選取、特色詞匯的再現(xiàn)以及人物話語的翻譯四個方面探討了譯者的民族意識形態(tài)在英譯本中的體現(xiàn)。但目前尚未有基于譯者主體性的英譯研究,這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下文簡略介紹理論基礎(chǔ)——譯者主體性。
二、譯者主體性概述
翻譯對社會交流與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譯者卻常常被比喻為“舌人”“媒婆”“一仆二主之仆人”“戴著鐐銬的舞者”“文化搬運工”“翻譯機器”等。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傳統(tǒng)翻譯觀的影響。在閱讀中,人們努力尋找作者的原意,在翻譯中,人們也強調(diào)忠實于作者的原意。讀者和譯者都成為了被動的接受者(呂俊,2001:115)。傳統(tǒng)譯論以原文和原作者為中心,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在語言層面與原文對等,譯者應(yīng)忠實傳達原作者意圖。譯者在翻譯研究中處于邊緣地位,被認為依附于原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譯研究發(fā)生“文化轉(zhuǎn)向”后,譯者在翻譯中的作用得到研究者的關(guān)注,譯者的主體地位得到承認并成為翻譯界熱門的研究課題。主體性是主體的本質(zhì)特性,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的特性。具體而言,主體性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本質(zhì)力量的外化,能動地改造客體、影響客體、控制客體,使客體為主體服務(wù)的特性(王玉樑,1995:35)。能動性、受動性和為我性辯證統(tǒng)一于主體性之中。能動性是主體性最為突出的特征,但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并不是沒有任何規(guī)限和制約的。主體的對象性活動作用于客體,必然要受到客體的制約和限制,因此,受動性是能動性的內(nèi)在基礎(chǔ),是主體之所以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客觀依據(jù)。為我性則體現(xiàn)了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Robinson,2006:252)。因此,譯者主體性就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查建明、田雨,2003:22)。屠國元則認為,譯者主體性是指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屠國元,2003:9)
綜上所述,譯者主體性就是譯者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中采取一些翻譯策略或技巧來達到其翻譯某部作品的目的,但是其能動性的發(fā)揮并不是無條件的,會受到客體以及外界因素的限制,包括能動性、為我性和受動性等重要概念。
主觀能動性亦稱“自覺能動性”,指的是對外界或內(nèi)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yīng)或回答。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其對原文的處理上,譯者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
譯者主體性中的為我性指的是目的性,也就是指人們從事某種活動想要達到的目的。任何翻譯活動都有自己的目的,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指引方向。
受動性指的是人們在從事一項活動時,在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還要受到外界因素或自身條件的限制。譯者在翻譯中也常常會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
本文基于譯者主體性視角,通過對比分析原文和譯作中的民族文化闡釋,揭示譯者的能動性、為我性和受動性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并說明譯者主體性在民族文化英譯傳播中的作用。
三、譯者主體性視角下《額爾古納河右岸》民族文化英譯
根據(jù)百度百科的定義,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chǎn)工具等屬于物質(zhì)文化的內(nèi)容;語言、文字、文學(xué)、科學(xué)、藝術(shù)、哲學(xué)、宗教、風(fēng)俗、傳統(tǒng)等屬于精神文化的內(nèi)容。本文從這兩個方面(物質(zhì)文化層面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與該民族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實物為例,精神層面以民族特色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例)探討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一)譯者主體性視角下民族特色詞匯的英譯
民族特色詞匯指的是某個民族的語言中所特有的詞或固定短語,在本文中指鄂溫克族所特有的一些詞匯。該小說中民族特色詞匯隨處可見,主要有山水名、人名、地名、家具用品名、食物名等。這些詞的英譯對于譯者來說也是一大挑戰(zhàn)。譯者徐穆實盡其所能進行了翻譯。下文分析譯者主體性在譯文中的體現(xiàn)。
1.能動性
能動性體現(xiàn)在人們對外界刺激進行選擇性地應(yīng)答。譯者對異化、歸化等翻譯策略的選擇,直譯、意譯等翻譯方法的選擇,在翻譯時采用的表達方式、行文習(xí)慣,都能體現(xiàn)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將邊緣文化譯介到主流文化時,為了讀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譯者一般都會采用符合目的語表達方式的譯法。而徐穆實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翻譯時盡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民族特色,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例如:
(1)我從小看到的房屋就是像傘一樣的希楞柱,我們也叫它“仙人柱”。(遲子建,2008:7)
譯文:The only dwellings I ever saw as a child were our shirangju,which are shaped like umbrellas. We have another name for them too:Abode of the Immortals.(Bruce Humes,2013:7)
(2)尼都薩滿是我父親的哥哥,是我們?yōu)趿愕淖彘L。(遲子建,2008:6)
譯文:Nidu the Shaman was our urirengs Headman.(Bruce Humes,2013:7)
譯者對例(1)、(2)中的“希楞柱”“薩滿”和“烏力楞”都采用了音譯的方法,即根據(jù)鄂溫克語的發(fā)音直接將其譯為英文,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文化,真實再現(xiàn)了鄂溫克族特有的文化。
(3)娜拉呢,她最樂意做的就是給布染色,她染色用的是果實或花朵的漿汁。她用都柿的果實把白布染成藍色,用紅豆把白布染成水紅的顏色。(遲子建,2008:70)
譯文:The thing Nora most loved was dyeing fabric.She extracted liquid from fruits or blossoms,using blueberries to dye white cloth blue,and red love-peas for a bright pink tint.(Bruce Humes,2013:87)
例(3)中的“都柿”是“藍莓”的別稱。藍莓起源于北美,因果實呈藍色,故稱為“blueberry”。漢語中的“藍莓”是根據(jù)英語“blueberry”翻譯而來的詞,所以當(dāng)譯者看到“都柿”并了解了它就是“藍莓”的時候,就采用了回譯的方式將“都柿”譯成“blueberry”。
2.為我性
為我性即翻譯的目的性,體現(xiàn)了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譯者徐穆實關(guān)心不同民族如何應(yīng)對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潮流,為此他到多國進行實地考察,并開通了個人博客(Ethnic ChinaLit),以便外國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文學(xué)和人生觀。譯者對原文中山水名以及人名的處理充分體現(xiàn)了其為我性。
從表1可以看出,徐穆實在翻譯原文中的山水名時采用了特別的處理方法。他在博文Last Quarter of the Moon:Evenki Place Names behind the Hanzi中表示,鄂溫克族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與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接觸,在此之前應(yīng)該是用本族語言——鄂溫克語來稱呼山水的。他認為意大利語譯者用漢語拼音來翻譯這些山水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了能夠準確地翻譯原文中地名、人名、居家用品等名稱,譯者和一位鄂溫克族博士、學(xué)者——朝克合作弄清這些詞在鄂溫克語中的發(fā)音,然后用國際音標記錄,再翻譯為英語(呂曉菲、戴桂玉,2015:84)。2007年,朝克還編寫了《鄂溫克地名考》,里面記錄了1800多個鄂溫克地名,其中大多數(shù)都不是用漢語翻譯的。徐穆實非常希望保留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于是在對原文的處理中,保留了鄂溫克族特有的發(fā)音系統(tǒng),采用音譯的翻譯方式,體現(xiàn)了他對再現(xiàn)鄂溫克族民族文化的重視。
《右岸》中的人名有的是典型的本族名字,有的則與俄羅斯民族息息相關(guān)。在處理原文中的人名時,譯者也煞費苦心。他先請鄂溫克居民幫忙識別典型的本族名字、與俄羅斯民族有關(guān)的名字。對于前者采用與山水名同樣的處理方法,而對后者則沿用俄語讀音,在英譯本中提供地道的俄羅斯人名(汪曉莉、胡開寶,2015:94)。表2體現(xiàn)了譯者對人名的處理方法,即翻譯成鄂溫克語或地道的俄語。
譯者對山水名和人名的處理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為我性。為我性在本文中就是指徐穆實翻譯《右岸》的目的,即傳播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文學(xué)和人生觀?!队野丁酚⒆g本出版后,徐穆實接受讀書報記者康慨的專訪,在回答為何選擇該原作時他說:“因為書里的故事抓住了我的心,她讓我覺得,鄂溫克族在20世紀的悲慘命運,通過活生生的人物,發(fā)生在我面前?!保悼?013)譯者致力于探討各民族如何面對現(xiàn)代化、全球化,而這部小說正好是講述鄂溫克族的應(yīng)對方式。對這部直指人心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作品,徐穆實感動之余,更希望將它譯介給英語讀者,使其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文學(xué)與人生觀。譯者對山水名和人名的特殊翻譯方法有助于他達成這一目的。
3.受動性
譯者受動性指的是譯者在翻譯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還要受到外界因素或自身條件的限制。
(4)以往我們搬遷的時候,總要帶著火種。達吉亞娜他們這次下山,卻把火種丟在這里。沒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為他們難過和擔(dān)心。但他們告訴我,布蘇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遲子建,2008:5)
譯文:Whenever we moved camp,we always took along the live cinders.But this time Tatiana and the others abandoned them here.Days without fire are cold and dark,and I truly feel sorry and worried for them.They say that every house in Busu has a fire,so they wont need those coals anymore.(Bruce Humes,2013:5)
例(4)中出現(xiàn)了三個“火種”,而在譯文中卻沒有出現(xiàn)重復(fù)的詞。為了使譯文更好地迎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xí)慣,譯者在譯文中對原文中相同的詞語作了不同的處理。將第一個“火種”譯為“l(fā)ive cinders”;當(dāng)這個詞第二次出現(xiàn)時,為了避免重復(fù),譯者用代詞“them”代替;當(dāng)這個詞再次出現(xiàn)時,譯者則將其譯為“coals”。例(4)中譯者的受動性表現(xiàn)在:避免詞匯重復(fù)是英語句子的一大特點。在英語文章中,除了表示強調(diào)或為了避免意義的含糊外,同一個詞或短語很少在同一個句子中連續(xù)使用,有時,在一個句群或段落中也避免重復(fù)使用相同的詞。譯者在此對“火種”這個詞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語表達習(xí)慣的制約,體現(xiàn)了譯者的受動性。
(二)譯者主體性視角下民族特色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英譯
鄂溫克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兩省,鄂溫克是該族的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的語言文化具有獨特性,其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亦然。下文從鄂溫克族民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著手,分析譯文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1.能動性
(5)他手持神鼓,披掛著神衣,身穿神裙,沒帶神帽,任那稀疏、斑白的頭發(fā)披散著。他那怪異的樣子把吉田嚇得打了個哆嗦。他后退了一步,張口結(jié)舌地指著尼都薩滿問王錄,他是什么人?王錄說,他是薩滿,就是神!吉田問,神是做什么的?我告訴他,神能讓河流干涸,也能讓枯水橫流;能讓山林獐狍遍地,也能讓野獸絕跡。(遲子建,2008:100)
譯文:In his hands was the Spirit Drum,and the Spirit Robe was draped over his shoulders,but he hadnt donned his Spirit Hat so his grizzled hair hung loose.
His demonic appearance gave Yoshida such a fright that he shuddered and took a step back.Tongue-tied at first,he pointed at Nidu the Shaman,and asked Wang Lu:“Who is this man?”
“A Shaman,”said Wang Lu,“a Spirit!”
“What dose a‘Spiritdo?”
“The Spirits can make rivers run dry,”I told him,“or make waters overflow when rivers run low. They can make roe-deer flourish or wipe out all the wild creatures.”(Bruce Humes,2013:124)
例(5)充分體現(xiàn)了鄂溫克族的宗教信仰,把他們對薩滿的虔誠與敬畏描寫得淋漓盡致,認為薩滿就是神,是無所不能的。原文一氣呵成,形成一個段落。譯者在翻譯時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根據(jù)意群將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且將原文中的間接引語在譯文中都用直接引語的方式翻譯出來。此外,原文第一部分使用了幾個并列的動賓結(jié)構(gòu)來描繪薩滿的形象,譯者則通過變換句式(倒裝、被動與合并)以及將原文省略的主語在譯文中增補出來等方法使目標讀者對薩滿的形象有更深了解。第二部分在描述薩滿威力時,原文句式工整,瑯瑯上口,譯者在翻譯時也盡量使意義與形式都忠實于原文。
(6)它有著馬一樣的頭,鹿一樣的角,驢一樣的身軀和牛一樣的蹄子。似馬非馬,似鹿非鹿,似驢非驢,似牛非牛,所以漢族人叫它“四不像”。我覺得它身上既有馬頭的威武、鹿角的美麗,又有驢身的健壯和牛蹄的強勁。(遲子建,2008:17)
譯文:They have the head of a horse,antlers of a deer,body of a donkey and hooves of a cow.And because they resemble these four animals yet are distinct from them,the Han dub them si bu xiang, “The Four Dissimilars”.(Bruce Humes,2013:21)
例(6)是對鄂溫克族人賴以生存的馴鹿的外貌描寫,作者通過文字似乎將活生生的馴鹿帶到了讀者眼前。徐穆實在接受專訪時坦言,《右岸》并不是完美的著作,書中詞匯有時粗糙、重復(fù),缺乏專業(yè)編輯的潤色(康慨,2013)。譯者在翻譯這一段時,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在譯文中進行了刪減。他認為前文已經(jīng)表達了馴鹿擁有馬頭、鹿角、驢身和牛蹄,讀者就能自己體會馴鹿具備哪些特征,沒有必要在后文中再次強調(diào)其特征。在他看來,原文有點重復(fù)啰嗦,所以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對原文進行了刪減。
2.為我性
(7)我初到人間聽到的聲音,是烏鴉的叫聲。不過那不是真的烏鴉發(fā)出的叫聲。由于獵到了熊,全烏力楞的人聚集在一起吃熊肉。我們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時候要像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讓熊的魂靈知道,不是人要吃它們的肉,而是烏鴉。(遲子建,2008:6)
譯文:The first sound I heard as I came into the world was the screeching of ravens.But they werent real ravens.Because a bear had been killed,the entire urireng had gathered for a feast.We worship the bear,so when we eat its flesh we shriek like ravens-Ya!Ya!Ya!-to convince the bears soul that these jet-black birds-and not human beings-are dining on its carcass.(Bruce Humes,2013:6)
鄂溫克族居住在大山中,大森林中經(jīng)常有熊出沒。他們將熊與祖靈聯(lián)系在一起。一方面,他們將熊視為自己的祖先和長輩,敬仰有加,另一方面,他們卻獵殺熊,以熊肉為食。例(7)中的情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了鄂溫克人與熊之間的奇妙關(guān)系,勾勒出該民族獨特的熊圖騰文化。譯者在翻譯時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并用流暢的語言將該民族的熊圖騰文化真實準確地再現(xiàn)在英語讀者面前,為傳遞中國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文化和人生觀奠定基礎(chǔ)。
(8)獵人行獵時,看見刻有白那查山神的樹,不但要給他敬奉煙和酒,還要摘槍卸彈,跪下磕頭,祈求山神保佑。如果獵獲了野獸,還要涂一些野獸身上的血和油在這神像上。那時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森林中,這樣刻有山神的大樹有很多。獵人從白那查身邊經(jīng)過,是不能大吵大嚷的。(遲子建,2008:40)
譯文:When a hunter is hunting and sees Bainacha carved on a tree,he must not only respectfully make offerings of tobacco and baijiu to it,he should also lay down his rifle and remove the bullets, and kowtow to pray for the Mountain Spirits protection.If the hunter has made a kill,he should smear the animals blood and fat on the image of the Spirit.
Back then in the forests on the Right Bank,numerous big trees sported a carving of the Mountain Spirits image.When a hunter passed by Bainacha he had to remain silent.(Bruce Humes,2013:51)
《右岸》中的描寫展現(xiàn)了鄂溫克族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思想,他們認為任何生命之間都是相互感應(yīng)的,人們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將影響生活。例(8)是對白那查山神的描寫,鄂溫克族人認為森林中的大樹上住著白那查山神。譯者在翻譯時使用“must,should,has to”等表示強烈意義的詞,將鄂溫克族人對山神的敬仰之情盡力傳達,從而使英語讀者深入了解該民族文化,明白中國廣袤的國土上不僅僅有北上廣等大都市,還居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有著獨特的文化和生活。
3.受動性
除了內(nèi)容之外,小說名的翻譯既體現(xiàn)了譯者的能動性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受動性,但最終受動性占了上風(fēng),呈現(xiàn)為現(xiàn)譯名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一弦殘月)。譯者本意是將原書名直譯為The Right Bank of Argun。他認為用“右岸”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方位既忠實于原文,又能引起習(xí)慣用東西南北來表達方位的西方讀者的好奇心。這是譯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但他又指出:事實是,在西方國家,外文版權(quán)歸出版社所有,書名一般由出版社說了算,譯者或是原作者的想法僅被視為參考,決定權(quán)在出版社。出版社偏愛意大利譯本的書名Ultimo quarto di luna,于是英譯本書名就采用了意大利譯本的英譯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出版社也沒有具體說明理由(康慨,2013)。這個例子體現(xiàn)了譯者的受動性,即來自版權(quán)所在方出版社的限制。
四、結(jié)語
《額爾古納河右岸》呈現(xiàn)了鄂溫克民族20世紀的命運。民族文化貫穿全文,這對于譯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譯者為了使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文化與人生觀,在翻譯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譯者主體性,在對民族文化的處理中,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并保留原文中的異質(zhì)文化,運用了各種翻譯策略與技巧,例如音譯、直譯、直譯加解釋、回譯等,但同時也受到了外界條件如英語語言習(xí)慣、出版方的一定限制。英譯本在徐穆實和出版社的合作下成功進入英美主流社會視野,受到國外媒體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市場反饋良好。民族文化的成功英譯對此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在大力提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播,為少數(shù)民族的文學(xué)翻譯提供了借鑒,為中國文學(xué)的對外傳播做出了貢獻。
(本文為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2016年度研究生校級科研項目“譯者主體性視角下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民族文化英譯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Chi Zijian.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M].Trans.Bruce
Humes.London:Harvill Seeker,2013.
[2]Robinson,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
[4]康慨.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大洋彼岸——遲子建之鄂溫克史詩小
說英譯本出版[N].中華讀書報,2013-01-23.
[5]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東南大學(xué)出版
社,2001.
[6]呂曉菲,戴桂玉.遲子建作品生態(tài)思想的跨文化傳播——《額爾
古納河右岸》英譯本述評[J].中國翻譯,2015,(4):83-87.
[7]屠國元.譯者主體性:闡釋學(xué)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
(6):8-14.
[8]毋婀幸.《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及其讀者接受狀況分析[J].
新西部(下旬刊),2015,(8):103-104.
[9]汪曉莉,胡開寶.民族意識形態(tài)與少數(shù)民族題材小說翻譯——
以《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為例[J].中國外語,2015,(6):90-98.
[10]王玉樑.論主體性的基本內(nèi)涵與特點[J].天府新論,1995,
(6):34-38.
[1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J].中國翻譯,2003,(1):
19-24.
[12]徐穆實的博客:http://www.bruce-humes.com.
(胡仙蘭 岑群霞 浙江杭州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