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津
【內(nèi)容摘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用“因情索文”的方法處理這一問題,竟然收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既然情感難以理解和分析出,不如“反彈琵琶”,先用某種方式將文章的情感拋給學生,再讓學生根據(jù)這一情感去文中尋找能體現(xiàn)情感的語言進行細細品讀。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很有方向地去細讀文本。而在這一搜尋品析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甚至文化傳承的能力均得到了鍛煉與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因情索文 文本解讀 合作探究 主動性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guān)鍵能力。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1]。具體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這幾個方面的能力顯然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杉氂^當前的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往往流于表面,很難做到深刻解讀,更不用說各個能力的培養(yǎng)了。特別是文章的情感,學生難以理解,也無從下手去分析。鑒于此,若是先將情感給到學生,再讓學生根據(jù)情感去文中尋找相關(guān)文字進行品析,或許會更好操作些,學生的學習行為或許會更有方向。
一、“因情索文”,即根據(jù)情感在文中尋找能反映這一情感的文字
以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為例。這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回憶性散文。在第一課時中,引導學生分析了課文中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感激??勺髡咴谖闹兴磉_了另一種重要情感,那份拳拳愛國熱情,怎樣引導學生去理解呢?是將重點語段一段段拎出來讓學生去分析嗎?這樣的話學生會顯得非常被動且難以深入理解。這與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也是背道而馳的。如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
二、“因情索文”,《藤野先生》教學案例分析
《藤野先生》第二課時開始時,先設計了一個“前情回顧”環(huán)節(jié)。用三個問題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魯迅先生回憶了有關(guān)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魯迅先生如此敬重、懷念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由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引出本文的學習重點。魯迅先生敬重懷念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民族偏見。而這正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尊心。這樣就先把文章的情感直接告訴給學生了,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接下來進入小組合作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主問題自然是圍繞著這一情感設計的,“魯迅先生在本文中除了表達出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外,還表達了他濃濃的愛國情懷,請仔細探究文本,詳細分析這種情感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和平常的教學習慣不一樣了。先確定情感,再根據(jù)情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xiàn)這一情感的語言,進行品析。這樣一來,學生在開展小組合作時,目的性和方向性就非常強了。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活動起來積極性就非常高了。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學生知識能力發(fā)展和突破的重要階段,充分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是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的基礎保障[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耙蚯樗魑摹钡慕虒W設計恰好能夠做到這一點。下面是學生展示的探究成果。一組學生找到魯迅先生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耙灿薪馍⑥p子……實在標致極了?!搅税?,……'那是在學跳舞'?!边@些清國留學生們留學只為個人名利,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漠不關(guān)心,把學習環(huán)境搞得烏煙瘴氣。“標致極了”“精通時事”,運用反語,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們的厭惡和嘲諷。魯迅先生痛恨他們不關(guān)心國家命運,正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祖國的熱愛和憂慮。
一組同學找到看電影事件中的段落“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此后回到中國來,……嗚呼,無法可想!”這件事情讓魯迅先生做出了棄醫(yī)從文的決定,他深刻地意識到,中國人急需拯救的不是身體,而是靈魂。毅然放棄苦學多年的專業(yè),正是因為愛國。后來,“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更是因為愛國。
這堂課,因為采用了“因情索文”的方法,學生根據(jù)“愛國”這一情感,在文中去尋找相關(guān)的語段品讀。學生學起來顯得更加輕松、有興趣、積極主動,而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探究,所以顯得更加透徹、深刻。
三、“因情索文”,適用性及運用方法探索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室的“喚情”活動對課堂效果產(chǎn)生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和影響[3]?!耙蚯樗魑摹边@一方法喚醒了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藤野先生》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那么,這種方法只是這一篇文章偶然性的適用嗎?能否運用到其他諸如此類的情感指向較為明顯的文章當中呢?為此,我做了大量的嘗試。
《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通過對高郵鴨蛋的敘述寄托濃濃鄉(xiāng)情的一篇散文。文中有大量平實卻又意蘊豐富的語言值得細細品讀揣摩。可是如何讓學生更清晰更有目的性地尋找到它們呢?“因情索文”的方式或許值得一試。課堂教學中先用《老頭汪曾祺》中的一段話“……爸去世以后,我們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寫些什么呢?想來想去,決定了,就寫:高郵汪曾祺”引出本文的作者和寫作內(nèi)容。問學生從這段話當中讀出了汪曾祺的什么情感。學生會很容易得出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懷念。接下來便水到渠成地將主問題設計為“請細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濃濃鄉(xiāng)情的語句進行賞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本瓦@一個問題便能將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都串聯(lián)起來了。學生以“思鄉(xiāng)情”為基準點,再去尋找相關(guān)的語言,探究結(jié)果也是驚喜連連。文章中意蘊深遠的語言都被找出來細細品讀。品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意識地思考這些語言是如何體現(xiàn)鄉(xiāng)情了,因此語言的風格,寫作的方法等等都分析出來了。而這些原本需要老師煞費苦心引導的內(nèi)容就在這一情感的牽引下,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諸如此類情感指向較為明顯的散文均能運用“因情索文”的方法將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簡單化。
【參考文獻】
[1] 楊淑延.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個性作文評改[J].語文建設,2016(34):022.
[2] 李曉紅.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 :75.
[3] 孟令君.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喚情點”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3.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蔡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