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珊
內容摘要:在古詩詞教學中,“知人論世”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和原則被廣泛使用。寫作這篇論文就是從古詩詞教學的著眼點出發(fā),點出當下語文教師在使用“知人論世”這一方法上存在的誤區(qū),就如何將“知人論世”靈活運用其中展開論述,充分發(fā)揮“知人論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價值。
關鍵詞:知人論世 古詩詞教學 教學誤區(qū) 教學策略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份子,對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其他文體一樣多是社會時代的折射,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有些教師為了使古詩詞教學更加輕松有趣,讓學生能夠快速感知文本內容、體會文章主旨情感,便廣泛使用“知人論世”這一方法,將其作為賞析作品的突破點,感知作者心靈的方向燈。但許多教師在使用這一方法上出現(xiàn)了使用誤區(qū),沒有真正發(fā)揮“知人論世”法在古詩詞解讀教學中的價值,正確掌握這一方法的使用策略是每位教師都必須做到的,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帶領學生挖掘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學之美。
一.“知人論世”的運用誤區(qū)
“知人論世”法作為現(xiàn)代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一種常用解讀文本的方法被廣泛運用在課堂上,不同的教師對其法的運用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教師都能夠較為熟練的運用此法,但由于許多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角度不同、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不同、備課的充分與否等原因在運用此法上存在以下誤區(qū)。
1.濫用“知人論世”缺乏針對性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當時的境遇心情不可分割。每位教師都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某些教師將“知人論世”作為必要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是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拼湊課時。他們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并沒有考慮該如何選取資料才能將課堂變得高效,而是習慣性在查閱作者的生平資料后不加選擇地告訴學生,無論在哪堂課,這堂課是否有必要將“知人論世”運用其中,查找的資料是否正確,是否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首古詩詞。事實上,在高中階段我們學過許多作品的作者都是我們在初中就已接觸過的文學大家。比如在初中學習李白《行路難》和《將進酒》這兩篇文章,老師會詳細透徹地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他的寫作風格,學生也已經熟記于心。但許多教師在高中階段教授《蜀道難》和《夢游天姥吟留別》這兩篇文章時仍會花費大量時間全面地介紹李白,這樣重復學生已經知曉的知識,不僅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課堂效率。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教師沒有合理選擇契合每首古詩詞相關的“知人論世”資料,而是一概而論,將這一方法用于固定化的教學模式,沒有針對性的僵化濫用,那么就無法加深學生對于本篇文章的理解。
2.機械運用“知人論世”而缺乏目的性
有許多教師認為,“知人論世”就是知其人、論其事,只要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人生態(tài)度和他們寫作的時代背景就能夠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其實這便是許多教師對于這一方法的誤解,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如果教師缺乏教學智慧,一上課首先把作家的寫作風格、寫作背景、時代特征等直接告訴學生,會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等到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時,學生就會將講解的史料和詩詞的內容生硬聯(lián)系在一起,會把從教師講解的史料中所歸結出來的作者思想生搬硬套地賦予文章,這樣做會讓學生的思維受限,無法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也不能讓他們通過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去感受作者在詩詞中所蘊含的獨特情感。時間長了,同學們在面對熟悉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時,就會無意識地的把知人論世機械的貼在作者身上,缺乏深入文本的思維。如杜甫的“憂國憂民”、李白的“豁達灑脫”。有的則是機械的貼在了時代身上,比如東漢末年便是“白骨露于野”,當學習南宋的文章便是“山河破碎風飄絮”。[1]這些都是由于教師將知人論世的動態(tài)方法轉化成了固定的標簽。這樣標簽化的解讀方式雖然能夠指出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但是卻脫離了文章的文本,長久下去,會降低學生解讀文本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失去解讀詩詞學習的樂趣。
3.“知人論世”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知人論世目的就是通過知人、論世來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若只是停留在這一文學理論名稱的解釋上,就會對這一文學批評方法的概念感到模糊,教師運用的時候也會產生許多不當。古詩詞較難解讀主要是因為詩詞中含有深刻的意蘊,而意境是一種審美意象,往往會給讀者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有的教師對“知人論世”這一方法理解得過于古板,生搬硬套在課堂中,將這樣藝術性的活動變成一種循規(guī)蹈矩的模式化活動。古詩詞學習跟其他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學習不同,古詩詞作者常常會用到各種用典、互文、倒裝等修辭手法,他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含蓄委婉。但許多教師僅僅將“知人”理解為介紹作者相關的資料,“論世”就是向學生介紹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并沒有仔細研讀文本認真考察,就把和文章關聯(lián)不大的“論世”用來解釋“知人”,更是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將“知人論世”流于形式,在古詩詞課堂上對著作者的生平經歷照本宣讀,大而化之,像例行完公事講解后直接進行下一個教課環(huán)節(jié),這樣不僅讓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的十分不自然,而且很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僅僅把“知人論世”作為了解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點綴,雖然能夠讓學生對于作者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卻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使得這一方法在學生學習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并無實質性的幫助,還有的教師過分的運用知人論世,由于解說的過于刻板而削弱了詩歌本身所蘊含的意蘊美,無法讓知人論世鑒賞詩詞的方法真正發(fā)揮的價值。
二.“知人論世”運用策略
面對某些教師在使用“知人論世”這一方法上所存在的誤區(qū),在詩詞鑒賞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最大效率的發(fā)揮這一方法的價值。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樹立“知人論世”的觀念,積累相應的文學知識,做到始終從文本出發(fā),恰當?shù)匕才拧爸苏撌馈痹谝黄恼轮羞\用的最佳時機,充分發(fā)揮它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立足文本、理解內涵
王陽明先生的一篇著作《門人陸澄錄》中提到:“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2]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把握的重點是文本,從文本內容提供的信息出發(fā),在備課之際緊密結合要講授的文章,確保在課堂上不會隨意發(fā)揮導致講授內容脫離文本,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特點主動查閱資料選取合適的內容作為知人論世的題材。比如講授杜甫的《聞軍官收河南河北》,此時的中學生正處于初中階段,他們的心理可能在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期,對杜甫的認識也許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作品的風格是沉郁頓挫。那么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絕不能對杜甫進行籠統(tǒng)的介紹,一定打破同學們的傳統(tǒng)觀念。先介紹作者寫作這篇文章時的背景,表達的是祖國收復失地的喜悅之情,讓同學們認識到杜甫的文章并不全是憂國憂民、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文章。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品讀的能力,并在學生有了切身感受的基礎上讓他們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樹立知人論世觀念,養(yǎng)成預習時就積極查閱文章相關資料的習慣,逐漸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古詩詞產生的時代距離我們十分久遠,它們的產生離不開它們的時代和寫作主題的思想風格個性,所以學生在面對古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時會較難把握,而“知人論世”則有效的縮短了詩詞和學生們的心靈距離,幫助他們走進詩詞的世界,感受其蘊含的獨特魅力。我們在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時要考慮運用的時機,對于較難理解的篇目,教師就需要先介紹相關的知識背景,比如《離騷》,它的文章典故較多、文辭生僻。這就需要教師先介紹關于屈原的人生經歷、時代背景。但是有的詩詞可以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之后再進行一個大概介紹,結合學生不太理解的詩句介紹相關的知人論世,這樣所要達到的效果更佳。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這篇文章的序中就有簡單的背景介紹,他的詩歌語言簡易明白,學生在整體感知后對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文章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存在困惑,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功能適時的知人論世,給同學們介紹文章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此時他因為觸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刺史,又因為兩首詩二度被貶成為江州司馬,此時他遠離親人朋友,心境悲苦。這樣就能夠讓同學們加深對本篇文章的情感,理解白居易的憤懣之情和對琵琶女的深刻同情。
2.巧設情境、融匯古今
知人論世最重要的是依托文本。王富仁說:“文本分析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實現(xiàn)讀者從自己的文化時空向作者寫作該文本時的文化時空轉移,并逐漸深入到作者寫作該文時的心境和情境中去?!盵3]情境教學法是學習古詩詞慣用的一種方法,通過文本中的意象,去感受文章呈現(xiàn)出來的形式感和表現(xiàn)力,立足詩詞本身所展現(xiàn)的事物、人物、場景去探究詩詞文章的深處。當教師將學生帶入到由文本所構建出來的一個獨一無二情感空間中,才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文本,感悟詩詞的美。比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教師在講解完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們閱讀文本,不需要對詩中“范張雞黍”“菊花之約”等典故進行講解,若是將這一類的史料先入為主的介紹可能就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直接閱讀文本可以讓同學們對于文章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給同學們進行學習的引導。陶淵明的詩詞中也有大量菊花的意象,那么陶淵明和孟浩然筆下的菊花有什么異同。再比如就詩詞的內容而言:詩人既然已經說了“綠樹村邊合”那么下一句又為什么要寫“青山郭外斜”?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一個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同學們逐漸的深入文本感受詩中優(yōu)美的意境,再通過適時的典故解讀讓同學們感受到仿佛置身情景之中,教師就是通過意象的解讀、適時的知人論世來帶領學生走進詩詞,還原詩詞所營造的美好場景。將存在于現(xiàn)代課堂的學生帶到古代詩詞描寫出來的意境之中,在他們之間搭建穿越的橋梁,用“知人論世”法將他們緊密聯(lián)系起來。
3.把握時機、畫龍點睛
余映潮老師說:“大凡陌生作家的名作,大凡名家的經典作品或名作中的節(jié)選,都需要講究背景資料的鋪墊。”[4]面對不同的文章,知人論世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也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有選擇知人論世時機的能力。有的課文原本就是以時代背景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的,在講解這一類的文章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背景介紹,否則學生就會有閱讀障礙,無法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會覺得文章晦澀難懂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雨巷》,學生在最開始接觸這首詩時會讀不懂“雨巷”這個意象,那么作者寄托在詩歌中的深刻情感學生也無法挖掘出來,面對此等文章就需教師上課初始就對文章背景進行一個整體介紹。其次有些文章在學生初讀后能對作者的大概情感有一個認識,但是對文章中的某一句、某一段話或者是某一個典故存在疑問,那么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比如《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學生在讀完這首詩之后就能看出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復山河、報效祖國的宏圖偉志。但是讀到“年少萬兜鍪”就可能不太清楚,這就需要教師知人論世進行講解,少年孫權有勇有謀,作者借用這個典故,就是希望和孫權一般年少有為,這其中也寄托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最后就是有的詩詞非常淺顯易懂,學生可能讀完之后就能夠挖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面對這樣的詩歌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上再進行知人論世,比如杜甫《春望》,讀完學生們就知道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對于國家凄慘破敗飽含興衰感慨,寫出了詩人牽掛親人、心懷天下的情懷。適時的知人論世能夠激情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我們同為祖國的一份子,祖國的興衰關系到每一個人的成長,通過一定的知人論世實現(xiàn)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建立。
4.依據(jù)學情、恰當使用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需要備教材、更需要備學生。學生是教學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備課詩詞的時候,需要分析哪些東西是學生已經熟練掌握,有哪些知識是學生不明白還沒有學會。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儲備去恰當?shù)倪x擇知人論世的內容。這樣會幫助學生們將新舊知識有效的銜接起來,杜甫的《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的一篇名詩,這首詩主要是詠史懷古,之前同學們學過《登高》與《春望》,對于安史之亂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初中時期學生也學過《出師表》,對于諸葛亮為國報效的政治愿望和他對于劉備一片赤誠之心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在對該詩進行知人論世介紹相關背景的時候就要有選擇的進行,對于學生們已經了解掌握的就不必多費口舌,需要教師擴充其他的知識,在同學們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深化同學們的認識。中學生相對來說較為成熟,對課堂水平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在學習詩詞教學時期待多姿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若是想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在課堂上呈現(xiàn)更加豐富的內容,便可以采用播放短視頻或者學生之間知識積累競賽的方法,通過這樣適合中學生心理的有趣的方法來發(fā)揮學生們的主體性。讓同學們在不同形式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增加語文詩詞學習興趣。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古詩詞,他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知人論世法是中學語文詩詞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它的運用不僅讓學生品味作家的文學語言,還能夠掌握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了作家的優(yōu)秀品質,感受到了作家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得到了心靈的凈化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雖然這種方法被中學教師廣泛運用在古詩詞教學中,但一些教師在使用這一方法上存在誤區(qū),教師應該根據(jù)詩歌的特點再結合學生的學情有效運用。知人論世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人們的研究也不斷地深入,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最大效率地使用“知人論世”這一方法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將古詩詞教學發(fā)揮極致。
參考文獻
[1]胡丹.“知人論世”的誤區(qū)和超越[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8:51-55.
[2]王陽明.傳習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3]周玲.“知人論世”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探究[J].課外語文,2019:113-114.
[4]余映潮.中學語文小說教學淺談[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3:43-44.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