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寧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幼兒課件制作課程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從當前課件制作的現(xiàn)狀,當前的評價標準,提出要建立多元共同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制度,結合幼兒教育專業(yè)教學活動設計相關知識,重視評價主體、評價目標、評價內(nèi)容、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達到教與學的完美配合。
【關鍵詞】課件制作 構建主義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101-02
一、中職學前教育學生課件制作的現(xiàn)狀
隨著國家對中職教育的不斷投入,多媒體設備已經(jīng)成為中職學校的普遍配置。目前中職課堂教學已廣泛使用多媒體設備,最為普遍使用的就是PPT課件,特別是一些文化課,既能節(jié)省教師大量的板書時間,又可以配上圖畫甚至視頻,輕松地達到較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但這種最普遍的課堂輔助教學方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也存在著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影響。例如學生耳濡目染,做出來的課件不是密密麻麻的字,就是東拼西湊的圖,眼花繚亂的動畫。這些課件,要在幼兒園使用,給學前兒童看,顯然是不合適的。最糟糕的是,課件制作這門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在三年級,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知識與經(jīng)驗,都一致認為PPT課件就是應該那樣做,認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了;PPT課件做起來沒啥難度,來來去去就那些東西;動畫一定要多做,不多做怎樣顯得水平高,飛來飛去才夠炫……并沒有站在幼兒課堂教學的角度上分析材料。
面對這種現(xiàn)狀,構建一個幼兒課件制作的評價標準,改變學生固有的觀念,促進學生進行系統(tǒng)地學習,已成為了迫切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
二、現(xiàn)行的幼兒課件制作評價標準
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一般都以考試作為評價的唯一手段,以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幼兒課件制作這門課程也不例外,交個課件,給個分數(shù),這門課就學習完了。事實上,對于課件制作這門課,如果只給一個分數(shù),不注重過程的評價,很難有效提高學生的課件制作水平,更不用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了。
對于課件制作課程,一個有效的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有效的評價,可以不斷的強化學生對當前教學內(nèi)容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取被肯定的情感認知。以評促練,以練增評,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循環(huán)。
正如上述,有效的評價是必要的,而且不能只以一個成績作為評價,而是應根據(jù)幼兒課件制作課程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元共同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制度,結合幼兒教育專業(yè)教學活動設計相關知識,重視評價主體、評價目標、評價內(nèi)容、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達到教與學的完美配合。
三、幼兒課件制作課程多元評價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幼兒課件制作課程與學生的教學法、語文、美術、計算機基礎等多門學科相關,學生做出的課件也是各有特色,所以在評價要必須全盤考慮,有所側重。
(二)客觀性原則
每個課件不能單獨以一個等級或一個分數(shù)評定,而且課件制作本身就是一個使用→修改→再使用的過程,評價要基于客觀事實,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不能因為某一個方面的不足就全盤否定。
(三)激勵性原則
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方面來源于外在的激勵,即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來源于內(nèi)在的激勵,即學習者本身的成功體驗。從學生的學習發(fā)展來看,評價應充分尊重學生,適當?shù)募钅苁箤W生主體得到充分發(fā)揮,個性得到發(fā)展;能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欲望;對于中考落榜的中職生,評價更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形成學習→評價→再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四、幼兒課件制作課程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
當代建構主義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基礎來建構現(xiàn)實,或者說至少說是在解釋現(xiàn)實,每個人的經(jīng)驗世界是由他們自己的頭腦創(chuàng)建的,每個人由于經(jīng)驗以及對經(jīng)驗的信念不同,于是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在幼兒課件制作這門課程中,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足,再改進,以學促教,是提高學生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又包含對原有經(jīng)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者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jīng)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于指導活動的圖式。有效的多元評價則是這個學習建構過程中的關鍵點。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即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小組成員甚至是受教者。具體的在課堂中,可以采用教師和學生一對一的評價、同學間多對一的評價,或者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自身能力有限,教師和學生的一對一評價實施是最方便的,而且相對來說評價內(nèi)容也比較充實。學生間的評價,特別是小組之間的互評,使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對學生能力發(fā)展最有促進作用,但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引導互評,否則很容易會出現(xiàn)無人發(fā)言的僵局。
(二)評價目標的多元化
多元評價的目標在于讓學生在評價中找到不足,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反思,自主尋找所需的信息并處理解決問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將其內(nèi)化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獲得有效的自主發(fā)展。多元評價目標分為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
(三)評價內(nèi)容的多元化
和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中職學生個體差異非常大,有些學生美術基礎好,做出來的課件界面美觀大方,色彩配搭好;有些學生動畫制作好,在課件中制作的動畫能有效生動的輔助教學;有些學生語言能力好,放到課件中的知識點提煉精辟,能突出重點……學生的學情決定了評價內(nèi)容必須要多元化。實際教學過程中,可分為以下幾點。
1.以教學內(nèi)容為目標的評價
幼兒課件的受教者是學前的幼兒,認字不多甚至不識字,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制作課件時必須提煉知識點,集成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素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使抽象的學習形象化、實物化,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內(nèi)容在評價過程中應注意是否與幼兒教學法相結合;是否符合該年齡班幼兒的一般特征和發(fā)展需求;是否明確具體,可操作;是否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等。
2.以技術性為目標的評價
在幼兒課件中,有些知識點光憑文字是很難說清楚的,若配上恰到好處的動畫設置,不僅能吸引幼兒注意力,增強幼兒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大大的提高課堂效率。如自然科學中的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四季變換等。
3.以操控性為目標的評價
課件是否成功,可操控性是一個決定性的指標,幼兒課件通常授課教師與操作的教師是分開的,所以對這個操控性要求就更高。操控性評價內(nèi)容主要有課件是否流暢、不容易出錯,交互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分層合理,交互性強等。特別是各種各樣的互動小游戲在幼兒課件是很常見的,它能吸引幼兒注意力,調(diào)動幼兒積極性,效果很好,因而得到廣泛使用,如科學中的圖形寶寶送回家等。對這類的游戲,在評價過程中著重于評價動畫與游戲是否符合該年齡班幼兒的認識能力,是否能達到輔助教學的效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4.以藝術性為目標的評價
精美的課件人人都喜歡看,特別是幼兒,漂亮的界面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課堂上來。在評價中著重于界面布局、色彩搭配、文字大小等方面。
綜上所述,筆者設計的幼兒課件制作內(nèi)容評價表如下:
(四)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根據(jù)幼兒課件制作這門課程特點,評價方法主要有作品展示,角色扮演(模擬課堂)等。
1.作品展示
學生根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要求(課堂內(nèi)容),自主或合作制作相應的課件。完成后由學生向教師及同學介紹自己課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亮點、特色等,讓同學們及教師對其課件點評,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并提出修改思路。
2.角色扮演(模擬課堂)
學生完成課件后,由學生扮演具體角色(教師與幼兒),模擬整個教學流程。模擬完成后,由其他同學及教師對其課件使用進行點評,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并提出修改思路。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對學前教育是越來越重視,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幼兒課件制作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必修課程,對于學生將來就業(yè)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建立多元共同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制度,能有效的幫助基礎文化知識薄弱的中職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程,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為他們將來的職業(yè)之路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江國龍,鄧小文,伍懿君.基于行動導向教學多元評價模式體系的構建,職業(yè)教育,2014(9):54-55.
[2]招林.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中職數(shù)學教學評價,職業(yè)教育,2014(8):79-81.
[3]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評價設計,職業(yè)教育,2014(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