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冰芝
內容摘要:中國詩詞浩如煙海,題材豐富,詩詞中氤氳的家國情懷更是精彩獨到。而在全球化時代境遇下,對高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彰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華的家國情懷教育更是勢在必行。家國情懷做為每個高中生應該具備的情懷,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讓他們在生活中更有承擔力。努力學習后,可以為祖國未來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高中;詩歌散文;家國情懷;情感塑造
G633.3
中國詩詞浩如煙海、題材豐富,而中國文人一直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更是有一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這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忠報國”的倔強,讓他們的文字中充盈了一份極具中國特色的家國情懷。這份情懷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著偉大中華民族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而這份情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在語文實踐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就成為了義不容辭的事,這樣能讓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對祖國產生認同感,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不斷進行努力。
一、從詩人的秉性氣節(jié)中塑造家國情懷
中國的歷史大舞臺上,有這樣一群人,以筆為步,無論是生于盛世還是亂世,高居朝堂還是遠處鄉(xiāng)野,不管經歷、思想、生存方式如何迥異,大抵總有一脈相承的秉性與操守。他們總是以深情投入的角色,血淚直書著亙古不移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理想。以“氣節(jié)”、“節(jié)操”為做人處世的標準,有所為和所不為。
講授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時,我嘗試用文人的秉性氣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集奸雄與陰謀家的時代,這個時代以講禮義、倡佛道為幌子,用皇位做為更迭的道具,而追求的卻是沾滿血腥的權柄。在這樣的背景下,文人們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投靠致用,成為幫兇,要么抱節(jié)退隱或縱情酒色以避害。雖“亂世出節(jié)士”,但特重氣節(jié)的“魏晉風流”卻成了這一時代獨具的人文景觀。嵇康,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光點。當時司馬昭為籠天下賢才,逞一己之私,欲招天下名士嵇康。嵇康不移士人節(jié)操,視個體人格獨立和自由遠高于一切,而狂狷拒之,且寫下散文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志。觸怒了司馬氏,他便尋借口加罪于嵇康。嵇康凜然赴刑場時,三千太學生為挽其性命欲同拜嵇為師,以求上豁免。但嵇決不妥協(xié),彈《廣陵散》后慨然赴死,場面壯懷激烈而悲壯。千古而下,中國文人視氣節(jié)重于形骸,傲骨錚錚,正氣凜然。在散文詩歌的教學中,從詩人的秉性中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家國情懷,從而塑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二、從詩人的生平際遇中感知家國情懷,塑造個人品德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人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因此,了解一首詩歌,就必須了解這個詩人所處的時代,這樣才能了解詩人在寫這首詩歌時的心境,繼而更好走進詩人的內心,與他達到心靈的契合。
講解岳飛的《滿江紅》時,為了讓學生從內心真切的感受這首詩歌的情感。從岳飛的生平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講起。岳飛作為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一。于北宋末年投軍,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在收復失地,大戰(zhàn)之時,卻因宋高宗、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于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最終遭受奸人誣陷,被捕入獄。因“謀反”之罪被殺害。
《滿江紅》是一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開篇五句破空而來,刻畫了作者始而怒發(fā)沖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tài),揭示了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涌激蕩的心潮。接著,“三十功名”二句,表現(xiàn)了他蔑視功名,唯以報國為念的高風亮節(jié)。詩中既寫了那段披星戴月、轉戰(zhàn)南北的漫長征程,也有他鞭策部下:珍惜時光,倍加奮勉的期待,更有他激勵自己匡復大業(yè)的耿耿之心,報仇雪恥、重整乾坤的民族義憤力透字背,誓言猶在耳畔。全詞以雷貫火燃之筆一氣旋折,不斷激發(fā)起人們的愛國心與報國情懷,震人心魄。學生在感染詩詞之美的同時,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沉的體會。
三、從詩人的情懷中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觀
每一首詩歌,只言片語中飽含著詩人對人世滄桑、生老病死、封侯拜相的深切體會。不同詩人對生活的感悟不同,滋生的情懷也各不相同。無論是《離騷》中“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的錚錚傲骨;或是“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的傲岸不群、坦蕩磊落;或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躬耕隴畝之余,收獲的那份田園之趣。無論是以曠達著稱的王昌齡,還是以婉約聞名的李清照,字詞種氤氳著一份濃濃的家國情。如清麗柔細的李清照,既有“凄凄慘慘戚戚”的兒女情長,也有“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于死薄殷周” 滲透的對國事的擔憂。命運讓她從上層貴婦人淪為民間嫠婦,國破、家亡、夫死、顛沛、流離。嘗盡人間疾苦,卻始終未向命運屈服,字里行間依然有對國家的深切情感。有國才有家,家國同構一體。《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高中是學生情感樹立的重要階段,應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情感觀,讓他們在正確的情感導向下,成長為一個有為青年。
語文教學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閱讀和鑒賞能力,或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的表達和欣賞能力,而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情感觀。而“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xiàn),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學生只有在閱讀中塑造了就會有正確的家國意識,能更公正地評價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以更公正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參考文獻:
[1] 趙忠英 也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語文學刊》, 2011
[2] 杜永法. 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策略[D]. 《課程教育研究》2013
[3]鮑慧君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