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玲
【摘 要】小學生的閱讀教學非常重要,閱讀教學不僅是字詞教學的升華,而且是寫作能力提高的必要學習階段,那么如何提高我們日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朗讀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小學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教師從課堂入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最大化,從而讓課堂亮起來。下面是我從教多年總結出來的點滴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以讀為本,養(yǎng)成讀書習慣
為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告訴學生大聲朗讀的好處,如果早晨大聲朗讀,會讓自己的記憶力更加的強;大聲朗讀能讓自己的腦子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機靈;大聲朗讀還能讓自己變得知識淵博。如果你能像播音員那樣張大嘴巴讀課文,你的閱讀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我還告訴學生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讀書時,身體坐正,雙手持書,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讀錯字、不重復、不唱字、不讀破句子。
要營造大聲讀書的良好氛圍,還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思考。我班級的學生,每天晚上都有朗讀的作業(yè),新課文最少讀三遍。第一遍大聲讀后標段,自我掃清語言障礙;第二遍輕聲讀,畫出生字詞;第三遍有感情讀,讀出感情色彩,要求將第三遍課文讀給家長聽,家長可以進行評價。在我的嚴格要求下,學生讀書都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達到正確朗讀,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提高學生的理解性閱讀能力
理解性閱讀是將理論與閱讀相結合的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打破傳統的灌溉式教學模式,所追求的是尊重學生個性,通過利用學生優(yōu)勢方面來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為此我開展了一系列的朗讀比賽,并配以音樂,畫面,讓學生在動感中理解境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理解性閱讀能力。
三、指導學法,穩(wěn)中求進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我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說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么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讀,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四、轉換角色,調動內因
在課堂上我們還要注意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質:一是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chuàng)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二是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chuàng)新的潛質;三是轉換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比如在上課本劇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發(fā)現哪些同學比較適合哪些角色,哪些同學比較喜歡哪些角色,在表演中慢慢做到互補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
使教學的信息資源得到空前的擴大和豐富,使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擴大,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的成果,指導學生適應電子閱讀的需要,掌握通過電子閱讀從互聯網迅速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方式和技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帶著自己提出的疑問,去讀書、去探索、去研究,去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感受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樂,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