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晶 范佳星
【摘要】 本文試從全新的視角出發(fā),選取中韓文版《活著》為研究文本,將生態(tài)翻譯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以“三維”為切入點,結合實例探討《活著》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上的適應選擇轉換策略。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者的角色尤為重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與方法,以“三維轉換”為基礎,能提高譯文質量,從而達到較好的交際效果。
【關鍵詞】 生態(tài)翻譯理論;三維轉換;《活著》;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5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4-011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37
一、引言
《活著》是余華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亦是評價最高的長篇代表小說。該書被譽為“經(jīng)典之作”和“成功的轉型之作”。1995年,電影《活著》在韓國成功上映,余華也因此開始被韓國人所知。譯介中國文學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之一。[1]1997年,《活著》一書被韓國出版社PRUNSOOP出版發(fā)行。此后,余華及其作品開始正式進入韓國讀者的視野。韓文版《活著》由譯者白元淡所譯,在韓國大受讀者的歡迎。該書初版發(fā)行時的書名為“????? ?”,2007年的修訂版將書名改為“??”。修訂版比初版加強了與原文之間的對應性,遣詞造句更加準確凝練,且更為符合原作風格精神,可以說是一部出色的譯作。[2]本文旨在探究生態(tài)翻譯理論視角下07版《活著》的翻譯策略,探究譯者如何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上的適應選擇轉換策略。
二、余華與《活著》
余華于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1983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正式步入文壇。20世紀八十年代,余華創(chuàng)作的《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現(xiàn)實一種》等“先鋒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均有巨大的開創(chuàng)性和突破性,從而為中國文學帶來了全新的感覺,進而奠定了余華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余華轉向現(xiàn)實主義后精心創(chuàng)作的三部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和《許三觀賣血記》,進一步鞏固了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余華通過小說《活著》一書,進一步探討了普通百姓活著的意義,在普通大眾身上寄予了較為強烈的人文關懷。正如在韓文版“自序”中,余華說:“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3]
三、生態(tài)翻譯理論
隨著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類已經(jīng)逐步由工業(yè)意識轉向生態(tài)意識,并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生態(tài)思潮。這為生態(tài)翻譯學的萌芽,提供了時代的溫床。[4]該理論將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與選擇”這一概念引入翻譯學,同時也融入了富含中國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2001年,生態(tài)翻譯理論由中國學者胡庚申首次提出,作為中國本土化原創(chuàng)性翻譯理論,其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艱難過程。胡庚申先生通過《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最早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的設想。2013年,《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一書確立并闡明了生態(tài)翻譯的相關概念。在過去的二十余年間,該理論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從生態(tài)學視角出發(fā),對文本翻譯進行分析研究,系統(tǒng)闡述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文本的解釋功能。生態(tài)翻譯理論十分注重翻譯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的和諧與統(tǒng)一。首先,該理論認為翻譯活動的核心實施者是譯者。為確保翻譯過程中各要素的和諧統(tǒng)一,實現(xiàn)源文生態(tài)與譯文生態(tài)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譯者需要主動且較好協(xié)調生態(tài)翻譯系統(tǒng)中各元素之間復雜關系。其次,理論主張翻譯過程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翻譯絕對不是簡單地將兩種不同語言文字進行單一死板的互換。因此,生態(tài)翻譯理論不只是一種具體的翻譯理論或技巧,更是將譯者置于翻譯活動的中心,綜觀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靈活地進行語言轉換的過程。[5]
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譯者為中心”“三維”轉換以及“事后追懲”。“以譯者為中心”: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遵守翻譯原則。簡言之,譯者需要進行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所謂“三維”轉換: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理應圍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笆潞笞窇汀保壕唧w包括多維轉換程度、譯者素質、讀者反饋等對翻譯作品進行評價的標準。發(fā)軔于2001年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立足于生態(tài)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的一次偉大的探索性研究。時至今日,該理論已發(fā)展超二十年之久。作為一門新興的翻譯學理論,它不僅發(fā)展速度較快,且在國內學術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活著》韓譯本中的“三維”轉換
(一)語言維
“語言維”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選擇轉換。譯者應考慮原著的內容和文體風格,從而做出適應性的轉換,以達到譯入語與源語的意境保持一致的交際效果。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要采用合適的技巧,從而使源文內容向譯入語轉換后,譯文依舊可以準確無誤地傳達源文內涵。在07韓版《活著》中,譯者主要使用釋義法、換譯法等,力求為讀者呈現(xiàn)一部優(yōu)秀的譯著。
例1: 源文: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譯文:??? ?? ?? ?? ????? ?? ?? ? ???.
通過原文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為老人吟唱的歌詞,語句雖然簡短,但對仗工整,流暢且押韻。然而,譯者將其韓譯時,打破了源文的句式結構,采用了改譯法。譯入語雖未能體現(xiàn)出源文的韻律之美,但譯者準確理解了該句的含義,將源文中暗藏的轉折關系準確無誤地進行了翻譯,使譯文符合譯入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加深了韓國讀者對源文內容的理解。
例2:源文:我娘從我旁邊走了出去,她一走我心里是一陣發(fā)虛,說不定他馬上就會從床上蹦起來和我拼命。他躺著沒動,胸前的被子都滑出去掛在地上了。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源文整體來看,句子之間并未凸顯出前后關系上的轉折。從譯文來看,為使前后文的關系更加清晰明確,譯者對源文進行了添譯處理。譯者的翻譯更容易被目標語讀者接受,更易于譯入語讀者理解前后的邏輯關系,進而達到了理想的交際效果。
例3:源文:以前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譯文:? ??? ?? ?? ?? ???, ???? ?? ??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一句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通過譯文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在進行準確理解源文的基礎上,采用了釋義法,對該句翻譯進行了闡釋說明。由此可見,為使譯入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準確了解源文所傳達的意義,譯者對該句進行了詳細說明,旨在達到更佳的交際效果。
例4:源文:他們是挖了個坑讓我往里跳。
譯文:??? ??? ??? ?? ??? ???? ???? ??.
從源文來看,原作者所寫的“挖了個坑”并非字面意思,實際想要傳達的是“挖了陷阱”的意思。鑒于此,譯者在仔細揣摩源文作者的表達意圖后,采用了換譯法,將其譯為“??? ???”,使得譯文與源文實現(xiàn)了最大程度的契合。如此一來,在準確傳達原文內容的基礎上,有助于加深譯入語讀者對源文內容的理解,并領會原著作者的傳達意圖。
(二)文化維
所謂“文化維”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關注雙語之間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它關注的是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6]為了避免曲解源文文化內涵的現(xiàn)象,譯者在進行翻譯之前,必須對譯語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給予源文適當?shù)霓D換。在07韓版《活著》中,譯者主要使用了音譯與注釋相結合的方法,進而減少了文化缺省。
例1:源文:走路時褲襠里像是夾了個饅頭似的一撇一撇。
譯文:?? ? ?? ????? ?? ???(?? ?? ??)? ?? ?? ??? ?????.
由于中韓文化存在差異性,漢語中某些詞匯在韓語中沒有對等詞,從而出現(xiàn)意義空缺的現(xiàn)象。在此情況下,譯者通常使用加注法來彌補空缺。加注通常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更便于譯入語讀者對源文的理解。譯者在對“饅頭”一詞進行翻譯處理時,采取了“音譯加注”,即:在音譯后附加解釋性注釋。如此一來,在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的同時,減少了文化缺省現(xiàn)象。
例2:源文:我丈人當時的臉就和松花蛋一樣,我呢,嘻嘻笑著走了過去了。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花蛋”是個典型的文化負載詞,該詞在韓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因此,為了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譯者將“音譯”和“加注”相結合,不僅較好傳達了源文的內涵,而且有利于譯入語讀者理解源文內容。
例3:源文:我賭博時也在青樓,常玩的是麻將、牌九和骰子。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牌九”作為一種賭博形式,指用牙牌三十二張,四人入局,各得八張,以大擊小,牌分文武,文牌以天牌為尊,武牌以九點為尊。譯者在充分考慮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后,在采取音譯法保留源文內涵的前提下,在其后附加注釋,更便于讀者理解源文內容,進而可以達到較好的交際效果。
例4:源文:好在那時飛機不再往下投大米,改成投大餅。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大餅”是中國固有的食物,該詞是一個文化負載詞,在韓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匯。鑒于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音譯與加注法結合的策略,雖然譯文略顯冗長,但較好地傳達了源文內涵,而且有利于譯入語讀者理解源文內容。
(三)交際維
“交際維”轉換,即:在翻譯的過程中,以翻譯目的為導向,進而完成最終的交際任務。為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得閱讀習慣,并有助于其理解源文內容,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調整,采取恰當?shù)姆g策略。在韓文07版《活著》中,為使譯文獲得最佳的傳意效果,譯者采取了調整分譯、補譯等方法,力求達到較好的交際效果。
例1:源文:我頭戴寬邊草帽,腳上穿著拖鞋,一條毛巾掛在身后的皮帶上,讓它像尾巴似的拍打著我的屁股。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
譯者采用了分譯法對該句進行處理,將其分譯為兩個單句。長句閱讀不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且分譯后的句子更加簡潔明了,也更加流暢自然。如此一來,譯文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從而有利于加深讀者對譯文的理解,進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了兩語之間的交際。
例2: 源文:《活著》
初譯: 《????? ?》
再譯: 《??》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痛苦的經(jīng)歷的戲劇。1997年,白元淡在初次翻譯《活著》時,按照字面之意將其直譯為“????? ?”。時隔十年,譯者將其再譯為“??”,顯然有了較大變化。為了迎合本國讀者的文化心態(tài)和接受習慣,譯者在仔細揣摩了全書內容后,并未根據(jù)字面之意進行翻譯,將其譯為“??”,不僅在字數(shù)上與中文保持一致,同時也呼應了全文內容,講述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經(jīng)歷。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譯入語讀者與譯作的距離,更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例3:源文:夕陽的光芒在樹梢上照射下來,拿一把他們遞過來的扇子,嘗嘗他們的鹽一樣咸的咸菜,看看幾個年輕女人,和男人們說著話。
譯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過畫線部分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將“咸菜”譯為“? ??”。乍看之時,會給讀者營造一種誤譯的感覺。咸菜在漢語中可解釋為用鹽腌制的某些菜蔬,有的地區(qū)也指醬菜。而“? ??”在譯入語韓語中的意思是“咸的食物”,顯然與源文傳達的意思有所差距。但從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角度來看,譯者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將其譯為“? ??”也無可厚非。如此一來,譯文更加簡單易懂,也更符合讀者的閱讀期待,進而可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例4:源文:“福貴,去喝一壺。”
譯文:“???, ?? ?? ??.”
結合上下文的語境,該句話是債主邀請福貴喝酒時所說。根據(jù)源文,作者并未交代喝一壺什么,而譯者經(jīng)過反復認真思考,最終確定是“喝酒”。譯者采取了換譯法,將該句譯為易于目標語讀者接受的語句。如此翻譯不僅考慮到了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更對隱藏含義進行了補充說明,可謂一舉兩得。
五、總結
漢語和韓語屬于不同語系,在語音、語法和語義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譯者作為原著作者與譯入語讀者之間的橋梁,擔負著促進兩者順利交際的重要使命。為更好地、更順利地達到交際目的,譯者必須要做出適當?shù)倪x擇。譯者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上的適應選擇轉換策略是一種頗具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翻譯活動,值得深入探究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石春讓.趙慧芳.《活著》的英譯策略與譯介效果的關系研究[J].語言教育,2020,8(04):63.
[2]劉天嬌.余華小說《活著》韓譯本翻譯策略小考[J].韓國語教學與研究,2018,(03):155.
[3]張艷姿.生與死為鄰——論余華小說《活著》的生死哲學[J].文化學刊,2018,(08):98.
[4]郝軍.當代中國翻譯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04):131.
[5]張瑞佳,王宣詞,張麗娟,吳漢偉,高妍.基于“三維”轉換視角的冰雪旅游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21, (03):186.
[6]劉付婷.生態(tài)翻譯理論與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的英譯為例[J].文教資料,2019,(01):28.
[7]??.??.??? ??.???.2007.
[8]余華.活著[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