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促教促學的主要途徑之一,課堂評價指教師在課堂環(huán)境中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步發(fā)展變化,靈活地調整教學決策,打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的活動、學的活動、評價活動三者融合統(tǒng)一的高效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對于評價的認識比較片面單一,沒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課堂教學缺失評價環(huán)節(jié)。若想通過評價活動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需預先設計評價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同時了解教學效果,助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評價;教學活動設計;高中英語新教材
作者簡介:林肖含(1979.08-),女,福建福州人,福州教育研究院,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
一、引言
高中英語新教材應用以來,各界對其應用情況都給予了極大關注。教師積極參加專家們的講座,各級各類的開課活動如雨后春筍,其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對于評價的認識比較片面單一,沒有充分理解運用發(fā)揮其功效,課堂教學缺失有效評價。問題集中反映在:第一,評估與目標不一致。教師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遇到各種情況,學生的反饋超出預計,使得教學漸漸偏離既定目標,或對目標的理解發(fā)生改變。第二,教師在教學開始就沒有很好地抓住目標??v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試圖使目標愈加具體,但學生不一定能夠領悟,導致階段性評價結果不理想。
評價的缺失看似是瑕不掩瑜的小問題,但長此以往忽視對教學效果的有效評價,課堂教學又將回到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式課堂。用好課堂評價,能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技能,提升學習技能,運用良好的學習策略,增強學習動機。新課標下,課堂評價對教學活動意義重大。新課標指出:“評”是教師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以評價目標為導向的多種評價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學效果。要想徹底擺脫知識立意的束縛,走向能力立意、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就得借助清晰、準確、師生共同參與的可操作可檢測的教學評價,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價的形式與作用
(一)教學評價的含義與形式
英語課程的教學評價是指依據教學目標,通過科學合理的標準對教學活動及學生學習進行判斷,目標是持續(xù)有效地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實施,對學習效果適時檢測,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評價形式可以多元,既可以多途徑收集信息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是針對教學實踐的各類反饋信息。新課標提倡基于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并輔以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設計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內容全面、目標多維的評價,直觀、全面、持續(xù)地呈現(xiàn)學生在經歷教學活動之后,能力和素養(yǎng)發(fā)展的狀況和水平。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需要教學評價。有效的課堂評價對學生學習起激勵作用,具備促學功能,繼而產生積極正面的反撥效應,發(fā)揮促教功能。
(二)形成性評價的特征與作用
1.形成性評價的特征。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重在通過對日常教學和學習情況的過程性觀察、監(jiān)控、記錄和評估,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效果和發(fā)展?jié)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經歷。不同于以紙筆測試為主的階段性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易于滲透于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描繪性、反饋性的語言記錄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
形成性評價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形成性評價不拘泥于一次測試,教師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觀察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運用程度,并以此作為下一步教學活動的依據。其次,形成性評價具有包容度。評價活動沒有刻板的標準和必須達成的規(guī)范,教師通過評價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適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必擔心在活動中是否給出了正確答案,能夠以放松的心態(tài)陳述真實觀點,呈現(xiàn)最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為教學調整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此外,形成性評價具有時效性。通過評價活動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學生問題,調整教學活動,進行補償性教學。
2.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形成性評價能讓教師真正關注學生的學,通過對學生掌握程度的評估,靈活調整課堂的進程,提升教學效果。而學生在教師評價和生生評價的過程中,能夠明晰學習的過程,對學習的目標和過程有清晰的認知,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形成性評價讓學習不再盲目,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有助于樹立學習信心,引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專注度,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三)“師生協(xié)商評價”的評價機制
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評價通常依賴教師評價或是機器評價。新教材使用過程中有些教師逐漸嘗試學生自評或者學生互評,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教師專業(yè)指導與同伴評價共同作用的“師生協(xié)商評價”,能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師的設計指導下,學生的評估能有的放矢地突出重點,使評價成為鞏固內化新知的良機,促成學習的質變。
高中生已具備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應該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通過解讀教材,設計合理的評價量表,促使學生反饋所需,反思差距,積極主動地對所學新知進行歸納整理,修改作業(yè),不斷改進。教師也應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展示和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并勇于互相評價,坦率發(fā)表意見,提升學習自信心?!皫熒鷧f(xié)商評價”使評價角度更加多元,從而徹底激發(fā)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習的一部分。
三、利用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質量的課堂實例
筆者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2“Sport and fitne-ss”Lesson 1“The underdog”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觀摩課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教學設計中的評價缺失及改進意見。
(一)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2 Lesson1 “The underdog”課堂設計
活動1:圖片激趣。展示本班學生在校園中打籃球的圖片。并進行標題導讀,引入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分享與籃球有關的經歷,激活學生對話題的學習興趣。
活動2:促成性輸入。這部分學習分為三個層次。
Read for basic information
Students get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tory.
設計意圖:該活動通過問題鏈,使學生了解語篇類型、主人公的基本信息和故事梗概。
Read for structur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go through the story and draw a story line to show how the story is developed. Then a student displays his story line and retells the story using the story line he produced.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學生細讀故事,概括梳理整合故事情節(jié),畫出故事流程圖,使文本信息結構化。
Read for details(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Students are led to focus on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Q2. What contributed to Paul's success?
設計意圖:該活動重點關注故事發(fā)展的轉折點,分析Paul成功的內外在因素,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
活動3:實踐產出。學生結合人物情感態(tài)度,從教練和Paul,隊友,對手的視角講述Paul逆襲的故事給他們帶來的感悟。
設計意圖:重構文本,內化文本信息。
活動4:遷移與創(chuàng)新。學生聯(lián)系個人實際,談談收獲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體育精神帶來正面作用,形成奮勇拼搏,堅持不懈的體育風范。
(二)教學設計中應改進的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讀思課教師關注主題意義的探究,設計了整合六要素活動觀的教學課堂,教與學的要求和過程步驟清晰,但缺乏對活動產出的評價環(huán)節(jié)。這導致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活動2遇到困難與阻礙時,缺乏與之相關的調整性教學活動,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最終達成。通過教學實踐反映出活動2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如何評價學生對于記敘文故事梗概的了解程度,學生對文章的了解程度會影響接下來的運用實踐活動的達成效果。其次,該篇文章被分成兩個部分,學生畫出故事流程圖,找到故事轉折點并不難。但是學生借助故事線復述文章的評價標準不明確,在實踐中有些學生對故事的理解不夠全面,影響了后續(xù)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此外,當教師問到“What contributed to Paul's success?”時,由于學生在前面閱讀時遺留的問題,導致在歸納Paul成功因素時只能提到“hi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忽視了作者在諸多細節(jié)中的伏筆和蘊意,忽視了外因對人的幫助,影響了主題意義的完整探究,也使后面的產出活動無法體現(xiàn)教學的提升作用。
利用教學評價提升活動質量之后的設計
基于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對活動2的三個層次學習提供評價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建議:
1. Read for basic information
Students get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tory.
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個別學生,追問作答依據,并詢問其他學生是否贊成其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依據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內涵,結合所讀信息對自身觀點做出闡釋說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生互評和師生評價引導學生關注外因在主人公身上所起的作用。
Read for structur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go through the story and draw a story line to show how the story is developed. Then a student displays his story line and retells the story using the story line he produced.
評價環(huán)節(jié):在學生繪制故事線之后,師生共同制訂評價標準,在一兩位學生復述故事內容之后,師生依據標準共同點評,完善學生對故事細節(jié)線索的梳理與理解。評價標準見下表。具體標準可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
設計意圖:在復述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表達對文章的理解,闡釋對于文章主題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其自由發(fā)表對于文章的理解。與此同時,通過協(xié)商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意識到對于文章的理解不能僅有自身意識,更重要的是要能從作者的立場角度理解主題意義。也借助這一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換位思考的思維品質。
Read for details(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Students are led to focus on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Q2. What contributed to Paul's success?
評價環(huán)節(jié):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選取兩組進行微型辯論,各自陳述己方觀點,并以小組的方式呈現(xiàn)論據。全班同學可對辯論結果投票發(fā)表觀點。
設計意圖:通過辯論,既能培養(yǎng)學生有邏輯、有條理、有依據地闡述自身觀點的能力,又能引導他們批判性地看待或聽取想法觀點。在實踐探討的過程,加深學生對于主題意義的探究理解,也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理解作者及他人觀點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通過實踐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充分利用教學評價能夠真正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生的學在評價中得到體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評價中得到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因此將被點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逐漸培養(yǎng)對自己學習和他人學習客觀評價的習慣與能力,教與學得以有效監(jiān)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發(fā)展,英語核心素養(yǎng)得以有效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Mc Millan J H. Classroom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n Student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4):438-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