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留云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谛抡n標的闡述,語文學習的重心是語言文字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強大的表現(xiàn)力和美妙的神韻,是語文課堂真正的魅力。
古詩文因其精美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得到人們的青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研讀教材,品讀文本,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語文味兒。
所謂文眼,是指那些能夠集中地體現(xiàn)文章主旨、顯示文章脈絡(luò)的重要詞句。文眼是文本的情感密碼,是文本解讀的關(guān)鍵和核心。經(jīng)典的古詩文,大多都有一句或兩句文眼?!耙理\尋馬”,我們把課文的文眼當作“韁繩”,順著“韁繩”逐漸摸索到文章的全貌與真諦。教學時,教師抓住“韁繩”,以點帶面,帶動學生對全文的整體感知與理解分析。比如,在教學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時,筆者請學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圍繞這句文眼,分析出這篇寫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內(nèi)容——景色之奇:山水相映之奇,色彩配合之奇,晨昏變化之奇,動靜相襯之奇。教師抓住文眼進行分析,能讓教學簡潔高效,舉重若輕。
部分文章文眼隱藏較深,需要教師細心尋找,選好最佳的教學切入點。比如教學《世說新語》中的《詠雪》時,筆者以“公大笑樂”中的“笑”為抓手,指導學生分析公什么時候笑的,為什么會笑,笑中有何內(nèi)涵。通過分析,可以理解為公是笑前面的喻,樂后面的喻,即笑兄子胡兒“撒鹽空中”的回答,贊兄女謝道韞“柳絮因風起”的妙喻。
總之,文有眼,教有道。教師要善于帶領(lǐng)學生用心去尋找文眼,去解讀分析,利用文眼梳理教學的思路與框架,串聯(lián)起全文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帶動學生對全文的閱讀與品析。托爾斯泰說過,優(yōu)秀的藝術(shù)構(gòu)思,應該有這樣一個點,所有光會集中到這一點上,或從這一點放射出去。教師抓住文眼,引導學生質(zhì)疑解難,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打開探究性閱讀的金鑰匙,幫助學生開啟了探究性閱讀之門,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廣闊天地。
閱讀文學作品的任務(wù)之一是揣摩人物形象。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文為我們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孤獨卻不消沉、在貶謫地的明月下悠閑散步的豁達樂觀的蘇軾形象;有治軍嚴謹、剛正不阿、忠于職守的周亞夫形象;有雖然自己身處拮據(jù)困難之境,卻依然憂國憂民,不忘兼濟天下的愛國詩人杜甫形象;有胸懷大志、遠見卓識、堅持不懈的充滿智慧的愚公形象……眾多生動的人物形象需要學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過程中把握。那么,如何在品讀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呢?教師可以抓關(guān)鍵字詞,結(jié)合上下文,引導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掌握人物的心理軌跡,從而洞悉人物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把握人物形象。
在教學《賣油翁》這篇文章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中的“睨”和“康肅笑而遣之”中的“笑”來分析賣油翁和陳康肅的性格特征。筆者問學生能否將“睨”改成“看”“瞧”“觀”等字。學生通過比較辨析得出:“睨”字有“斜著眼睛看”之意,形容不在意的樣子,這個字生動地表現(xiàn)了賣油翁對陳康肅箭術(shù)的不屑與輕視,結(jié)合后面倒油的動作,不難看出賣油翁確實身手不凡、從容謙遜和沉穩(wěn)淡定。陳康肅的“笑”則頗有深意。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此時陳的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學生回答說“汗顏”“前面牛吹大了”“高手在民間”等。學生從豐富多樣的回答中,可以感知陳康肅對于賣油翁的深藏不露的酌油技藝,感到由衷佩服,也能理解陳作為一個高官,輸給一個小老百姓,面子上又有點過不去,對于自己之前的驕傲自負的態(tài)度也感到有些難為情,于是唯有無奈地笑笑,讓賣油翁離開。所以笑中還包含著陳康肅的尷尬與好面子,笑也是為了掩飾自己。“笑”,既是有所領(lǐng)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傳神之筆。筆者再為學生提供陳康肅的簡歷:學問不小,官職也很大,而且文武雙全。陳康肅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卻不得不在賣油翁面前認輸,因為賣油翁指出的道理無可辯駁,他只得“笑而遣之”,但沒有責備“犯上”的小百姓,對于“用刑慘急,數(shù)有杖死”的陳康肅來說也確實不大容易。這樣分析出的人物形象就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體的、豐滿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深入交流,緊緊根植于語言文字的土壤,對文章的語言反復理解、體味、推敲,透過語言文字,深刻領(lǐng)悟語言文字之精妙。品讀文字,使學生對語言的感知不再淺嘗輒止,而是深入透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葉圣陶先生說,鑒賞文藝的人如果對于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結(jié)果將一無所得……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這件事很淺近,卻是最根本的。對于古詩文語言的鑒賞同樣要做到“一字不放松地嚴謹”。古詩文中的字詞不僅蘊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還隱含著作者的寫作意圖,甚至凸顯了文章的主旨。
在教學白居易的《賣炭翁》時,筆者抓住古詩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中的一個“愿”字進行深入挖掘。筆者問學生:為什么是“愿”而不是“怨”呢?根據(jù)正常心理,“身上衣正單”,自然怨恨天冷,希望天氣暖和一些。學生回答正是因為賣炭翁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所以他“愿”天氣冷些,更冷些,自己的炭可以賣個好價錢,能獲得“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個“愿”字讓學生真切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矛盾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也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悲苦。筆者繼續(xù)向?qū)W生追問:是什么造成了賣炭翁這樣痛苦的心理與悲慘的遭遇?在學生給出一系列答案后,筆者揭示原因:是宮市,是統(tǒng)治者赤裸裸的掠奪和剝削。由此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這首古詩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弊端以及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揭示了中唐時期統(tǒng)治階級壓迫、剝削貧苦農(nóng)民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感受作者悲天憫人的仁者胸懷。
洪鎮(zhèn)濤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課文教學應主要抓兩件事:一是把握思路,即從宏觀上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領(lǐng)會文章的主旨和要表達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二是品味語言,即了解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和為什么要這樣表達。教師要深入到語言里,品味語言運用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頭一件事把握思路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學的重點,不可占用太多的時間,要盡量做簡潔處理。第二件事品味語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多花點時間,多下點力氣。教師應充分利用統(tǒng)編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文,引領(lǐng)學生抓住內(nèi)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精妙之處,通過字、詞、句的比較、揣摩、感悟來感受經(jīng)典作品的美好,以“品讀語言”為核心的語文課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化”的無窮魅力中,品味更濃郁的語文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