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睂τ谛W生來說,好動、貪玩是他們的天性,抓住他們的好動、貪玩性,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動手操作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是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容易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激發(fā)興趣等。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我們做老師的去引導,需要老師采用方法策略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
關鍵詞: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我對此的理解為:動手操作其實就是讓孩子們在課堂中自己動手,在“動”中求“靜”,“靜”中思“準”中探究一節(jié)課中的知識點,思索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因此,平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及操作后所得到的結果。
一次家長開放日的課堂中:孩子們自己動手,四人一小組,想辦法在“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并找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課后很多家長都說:沒想到現(xiàn)在孩子們現(xiàn)在的課堂會是這樣的,“玩”還能學習到知識。
從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jīng)常嘗試著讓孩子們?nèi)プ约簞邮?,“動”起來找尋結果,在“動”的課堂中常出現(xiàn)“非常熱鬧”的情景,但教學質(zhì)量也提高了不少。我至此認為孩子們能自己動手就一定要讓他們動手,不能動手地幫助他們想辦法“動”起來,因為:
一、 自己動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動、貪玩是他們的天性,抓住他們的好動、貪玩性,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他們的學習興趣需要我們做老師的去引導,需要老師采用方法策略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興趣。以教學《分數(shù)乘分數(shù)》(第一課時)為例:新課伊始,我讓孩子們拿起課前給他們發(fā)的那張長方形紙時,孩子們很好奇。我首先讓他們對折,涂色其中的一份,用一個分數(shù)表示是12,引導理解12的分數(shù)意義;再讓同學們對折再對折,在剛才涂色部分中找出一份再畫上斜線,思考:涂色并畫上斜線的那部分用什么分數(shù)來表示?畫斜線部分占涂色部分的幾分之幾?又是這個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繼續(xù)對折、涂色、思考找出關系……整節(jié)課中,我就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這張紙去完成。一張長方形的紙,看似簡單,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張紙,才讓孩子們有了新的認識,有了新的啟發(fā)。孩子們找到了規(guī)律,找到了該有的答案。
二、 自己動手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學生一邊用腦思考,一邊用手操作,一邊用語言表達可以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如:教學《正比例圖像》時,由于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圖像”這一名詞。課前,當我看到他們完成的“五自”學習單時,我傻了:我看不懂孩子們畫的是什么,不懂他們對“圖像”是如何理解的?于是,課堂上,我手把手地去教孩子們,如何去操作這個“圖像”,如:找到1小時,再找到這輛車子行駛的80千米,兩個交叉的點在坐標上表示出來,依次類推,找出例題中的兩個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之間對應的點,一一描出,然后再連接這些點,注意:因為汽車還在行駛,時間和路程還在變化,所以這條直線是向著一斷無限延長的,不是線段……再如:本次學習單上的自主探究中的第2題:根據(jù)圖像回答問題,孩子們都是通過計算得出的不是看圖的,孩子們的答案千篇一律……通過我的講解和示范后,孩子們在理解的情況下自己動手操作獲得想要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并能夠很好地掌握新的知識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三、 自己動手可以提高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能力
平日的課堂教學中,時常讓同學們動動手,親自去操作,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看似簡單無效、無關緊要,實則必不可少。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動腦思考:如何去“動”?從哪里入手?……這樣在動手的基礎上加上了動腦,幾番下來,孩子們的問題就簡單化了,甚至得到解決。所以說讓孩子們自己動手不僅可以幫助同學們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更能幫助學生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同時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分數(shù)連乘的實際問題》時,在孩子們讀懂題意后,要求他們畫線段圖來表示89是哪兩個量比較的結果,再比較是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的?在引導同學們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時候,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今天題目與以往的題目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本題有三個已知條件,有三個數(shù)量,出現(xiàn)了兩個單位“1”,有兩個數(shù)量關系,問題復雜了。此時,我讓孩子們及時地去“動動手”,自己進行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尋找答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理解抽象、復雜的知識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接著我再次讓孩子們畫線段圖,在理解了89的含義后,思考:34又表示什么呢?它是哪兩個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又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呢?
四、 自己動手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理論上的知識單憑嘴巴講給孩子們?nèi)ヂ?、去記,結果都是淡淡的、淺淺的,記憶不深刻的。要讓孩子們對理論知識形成一定的記憶,而且深刻,就一定要他們理解并運用于實踐當中來,而讓孩子們能夠清楚地記得所學知識的方法,就得親手去做,俗話說得好:背十遍不如抄一遍。因此,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是無法替代的。
教學《——排列規(guī)律》時,讓孩子們?nèi)ビ脢A子夾手帕,用圓片代替樹、用三角形代替花,親自動手操作排列找尋規(guī)律,尋求答案;教學《三角形內(nèi)角和》時,讓同學們?nèi)我猱嬕粋€三角形,用手撕下三角形的三個角來拼接在一起,來驗證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180度,讓學生親自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對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180度記憶深刻。教學《圓錐體的體積》時,要求學生課前自制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圓錐體和圓柱,并在圓柱里裝滿沙子;課上要求學生猜一猜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裝沙子去驗證進而得出結論。
自己動手即動手操作是實踐的起源,能力的起點。我們通過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操作這一過程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了,通過自己動手這一過程,我們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文字敘述轉化成吸引同學們的游戲,達到比我們預期還要更好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2]《小學課程標準實踐與活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王鴻芳,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太陽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