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桂玉
摘要:信息技術的教育方法是多樣的,比如說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電腦,微課, PPT,視頻等等。這些都可以在農(nóng)村的學校中進行。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活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nóng)村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前言
在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化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利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地發(fā)掘各類教學資源,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本文從實踐教學中總結出新課標的需求,探討了利用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小學中營造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作用,本文旨在為進一步推進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提供借鑒。
一、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媒體利用率低,對農(nóng)村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缺乏
目前,一些農(nóng)村教師仍然沿用了以往的教學方式,采用教科書式的方式與同學們進行溝通和互動。另外,由于很多老師本身沒有很好的掌握現(xiàn)代媒體設備的能力,導致多媒體設備閑置,利用率低,不能有效地利用這些設備。
2.缺乏運用信息科技的經(jīng)歷,農(nóng)村老師搭建的教學平臺水平不高
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廣大農(nóng)村老師也逐漸認識到了如何在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技術,然而,由于缺乏實際運用和理論基礎,使得一些老師在建立“信息化”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對“信息化”的過分依賴,不能與教學目的和內(nèi)容相匹配。
3.父母意識滯后,不能在課余時間內(nèi)借助傳媒和老師的合作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線教學和遠程教學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父母的認識水平偏低,家庭對電腦、手機設備的認識和設備的不完善,致使老師很難與父母加強溝通,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課外學習效率。
二、101教學PPT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融合
1.巧用學科工具,將課堂還給學生
在課堂上,老師往往會利用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利用課本的特性,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讓他們能夠憑感覺去理解和感知文本,但學生在面對固定的課件進行機械的灌輸,則容易造成視覺疲勞、注意力分散、聽講效果差。而101教學 PPT則為教學帶來了很多有用的工具,“學科工具”中的“生字卡”、“手寫漢字”、“漢字聽寫”、“閱讀工具”等新的教學手段,都為學生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在中低年級階段,更多的是重視識字的教學,“在點橫豎撇捺中,盡顯赤橙黃綠青藍紫”,一字一宇宙,一筆一畫見精神,漢字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精華,《義務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對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態(tài)度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拿著一只粉筆在臺上走來走去,對生字進行了單調的解釋,101教學 PPT"生字卡"受到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愛。
2.妙用互動工具,有效突破重難點
同時,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整合也給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然而,教學的革新并不意味著炫耀和標新立異,也不在于僅僅是為了變革,而是要利用科學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關鍵詞句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意圖的重要因素,它能起到導向性的效果,以往的課堂授課全憑教師講解,不能在課件上畫出圓點,而101的Pw交互式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101交互式的工具包括:放大鏡,黑板,聚光燈,計時器,百科,花名冊,畫筆等。教師在播放課件時,利用“畫筆功能”將核心句子迅速圈出,突出重點。
三、智慧運用希沃白板助力語文課堂教學
1.克服惰性心理,讓學生勤于實踐
目前的小學生有很大的懶散心態(tài),缺少勤奮的毅力。聰明源于勤勞。懶散不但會讓人無所事事,還會妨礙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一篇文章中,作者情感常常通過文本中的重點詞和句來表達。在課堂上,老師要注重對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挖掘課文的深層含義,理解并理解這些內(nèi)容,從而影響和啟發(fā)了他們。比如《一定要爭氣》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句話:“多年以來,這位老師一直在進行一次剝離蛙卵殼的試驗。這個試驗非常困難,不僅要有技巧,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致。沒有一個人敢這么干,那個老師自己干了好幾年也沒有做成。童第周默默地學習,不斷地練習,最后取得了勝利”這四個句子,讓學生們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①“不聲不響、反復”的含義是什么?②童第周的試驗條件是怎樣的?他是怎么做試驗的?③他是怎么做到的?在教學時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希沃五塊“思考圖”,通過插圖和圖像,引導學生了解課堂中的內(nèi)容:“童第周是如何將教授多年未能取得成果的蛙卵外膜剝離出來的?”體現(xiàn)了童第周為科研奉獻精神的高尚品格。正是由于他不怕苦,不怕累,勤于動手動腦,勤于實踐,所以,他的試驗才能取得成功,而懶惰的人,也不知道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取得成果。
2.克服從眾心理,要求學生獨立思考
從眾心態(tài)是指個人在團體中的知覺、判斷和言語行為都與團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相符合。從眾心理是阻礙創(chuàng)造力形成的最大障礙,受到從眾心態(tài)的制約,使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盲目地跟隨別人的想法。辯論最能激發(fā)學生們的獨立思考。在組織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fā)揮,據(jù)理力爭,并能使他們的觀點得到完全的表達,從而消除從眾的心理。比如《秉筆直書》一文,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都是干什么的?他們有什么職責?他們的做法是否正確?利用希沃白板5的功能,學生可以進行辯論,交流,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估。經(jīng)過這場辯論,不但讓學生們了解到,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和太史季四個史官,都是忠心耿耿,光明磊落。不僅是根據(jù)史實來書寫,更讓學生們感受到太史剛正不阿、寧死不從的高尚品格。在討論的時候,老師應該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加到談話中去,重視每個人的閱讀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思維。
結語
由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具有快速、快速、易共享、易操作等特點,因此,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今天,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輔助工具。目前,在我國教育領域,資訊科技的應用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投射設備發(fā)展到了多媒體信息設備,從單一的幻燈顯示轉向動畫、文字、音樂、視頻等智能教育。在新時期,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的課堂,已不僅僅是單純地依賴于技術,而是要通過網(wǎng)絡技術來實現(xiàn)教育方法的革新。
參考文獻:
[1]劉愛華.淺議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學,2016.
[2]程妮,張玲.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學技術),2011.
[3]劉萬武.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新模式的探索[J].名師在線,2020(14):90-91.
[4]陳擁軍.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名師在線,2020(8):92-93.
[5]徐文春.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學,2020,6(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