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詞體

      • 曲類交疊與文本呈現(xiàn)
        詞調(diào);文本呈現(xiàn);詞體;中調(diào);慢詞在有關(guān)詞調(diào)類型的討論中,體現(xiàn)詞調(diào)差異化形態(tài)特征的專有名詞是爭論的焦點。宋人常提到的序、引、慢、近、令等名詞其實是“曲類名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詞調(diào)分類。這些名詞并非按照統(tǒng)一標準界定的,或得名于某種音樂特征,或得名于其使用功能,一個詞調(diào)在滿足一種標準的同時,仍可能符合另一個名詞的標準,比如存在既是“令”也是“慢”的情況,也就是“曲類交疊”現(xiàn)象。概念交疊是曲類不能構(gòu)成恰當?shù)脑~調(diào)分類的根本原因。這種交疊現(xiàn)象是以往研究中的“矛盾”案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3年2期2023-07-05

      • 宋人以“樂府”稱詞現(xiàn)象探究
        先是宮廷宴樂采納詞體,使詞體具備了“樂府”的功能。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宋人詞體獨立意識的覺醒,使人們對樂府系統(tǒng)進行了再認識、再定義。一、“詞”稱“樂府”理論淵源《文心雕龍·樂府》首句便提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边@句引自《尚書·舜典》的語錄揭示出樂府詩歌的本質(zhì)就是人聲、樂律和諧而奏的產(chǎn)物,即音樂。那么何謂“聲依永”呢?孔穎達疏:“‘聲依永’者,謂五聲依附長言而為之?!笨仔茄苁瑁骸奥曊撸哒T注《淮南子·時則訓》云:‘絲竹金石之聲也?!敝鼙x注引俞樾曰:“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17

      • 清代詞原論與詞體推尊
        以詩莊詞媚,表明詞體自始本有的體制特點。宋詞多為詩人余事,北宋尤其如此。李清照《論詞》謂歐陽修、晏殊、蘇軾以“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①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254頁。只如北宋柳永、周邦彥、南宋辛棄疾、吳文英等號為專家。兩宋詞論也未強調(diào)對于詞體的推尊。李清照《論詞》旨在維護詞體本色,不攀于詩。南宋王灼《碧雞漫志》推本詞體至于上古歌謠以及漢樂府的傳統(tǒng),遠尊詞體之“正”,要歸音樂之本。元人作詞而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12-30

      • 詞學正變論研究綜述
        如明人在尊尚婉約詞體的基礎(chǔ)上,有了尊婉抑豪之論?!霸~須宛轉(zhuǎn)綿麗,淺至儇俏……一語之艷,令人魂絕,一字之工,令人色飛,乃為貴耳。至于慷慨磊落,縱橫豪爽,抑亦其次,不作可耳?!?王世貞《藝苑卮言》)到清代,詞學正變討論更為激烈,各家暢所欲言,為該領(lǐng)域的研究奠基。而詞家或從詞體風格立論,或從詞派宗法立論,或從詞史淵源立論,所產(chǎn)生的各類詞學正變觀念,又代表著不同的審美取向。從詞體風格分正變,指詞家以詞之體性特征來區(qū)分何種風格為正、何種風格為變。如清康熙時期,浙派為

        安順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1-28

      • 南北朝樂府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對詞體的影響研究
        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對詞體中長短句的影響樂曲,實際上是詞產(chǎn)生的決定性因素。關(guān)于詞所配的樂曲,在《舊唐書·樂志》中有所提及:“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其中,胡夷、里巷之曲,大多數(shù)都是胡樂,開元以后,主要存在兩種歌曲,其一就是詞人雜詩,其二即為里巷之曲,其中包含很多長短句、胡夷新聲等[5]。而對于雜詩來說,其作者就是當時的詩人與詞人,配以曲樂,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就“雜”來說,作者除了詩人、詞人之外,還包括很多邊客、征夫、怨婦、妓女、游子、狎客等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01-07

      • 詞體新規(guī)范與《唐宋詞譜校正》
        張芷萱詞體詞體文學的體制特征,既包括結(jié)構(gòu)上的段落、句式、詞韻等要素,也包括聲情色彩、藝術(shù)風格等內(nèi)容,還包括詞體起源、詞調(diào)范圍和詞調(diào)分類等問題。綜觀詞學研究成果,已有的詞學理論在詞體的精確理解方面尚缺專門的、系統(tǒng)的闡釋。詞體起源、詞調(diào)范圍和詞調(diào)分類等問題長期懸而未決。詞調(diào)分類的標準,也影響著我們對詞的文體特性、藝術(shù)特征等的認識。學術(shù)界對這些詞體規(guī)范難題展開了假設(shè)、論證,提出了“燕樂說”“樂府詩歌說”“中原音樂說”及“民間說”等關(guān)于詞體起源的說法,以及將詞調(diào)

        天府新論 2021年6期2021-01-06

      • 論近代詞學史上的“聲調(diào)之學”
        音樂理論,但其對詞體聲情吻合的美學原理的闡揚,又頗有與新文學家、音樂家的詞體解放主張對峙的意味。由聲調(diào)之學的建構(gòu),正可考察近代詞學家以新學方法維系詞體及詞學的立場與實踐。在20世紀新舊文體代興的格局中,詞體被統(tǒng)歸入舊詩的屬類,其獨立的文體屬性漸趨模糊,聲調(diào)之學的成立也標志著近代詞學家對詞體倚聲之本色的再思考。目前學界對聲調(diào)之學的認識主要從文學視角切入①,其兼涉文學與音樂的學術(shù)意涵及詞學史影響尚未被完全發(fā)掘,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一、從詞律之學到聲調(diào)之學南宋以

        文藝研究 2020年6期2020-12-28

      • 清代“詞史”理論構(gòu)建過程
        532200)詞體的發(fā)展完善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詞體種類從最初的小令到中調(diào)、長調(diào)、慢詞等不斷完善。詞體風格從溫庭筠的清新婉媚到柳永的森秀幽淡,從蘇軾的豪邁奔放到辛棄疾的氣挾風雷,多種多樣的詞體風格共存于詞壇。隨著詞境不斷開拓、詞調(diào)不斷豐富,詞體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不斷完善,詞體的屬性特征開始慢慢固化。清代詞論家們試圖突破詞體的既有模式,在“尊體”與“破體”之間反復搖擺?!霸~史”理論的構(gòu)建是對既有詞體表現(xiàn)模式的突破,這一理論成果從明清易代之際的柳州詞派已肇其端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5期2020-03-14

      • 文學物質(zhì)性與詞學研究 ——讀宇文所安《小詞:中國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早期的詞》
        為研究對象,探討詞體是如何從歌詞到一種文體之演變的。其實關(guān)于詞體演變的問題,一直是西方漢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孫康宜教授就著有《從晚唐到北宋詞之演進》(TheEvolutionofChineseTz’ufromLateT’angtoNorthernSung)一書,將詞體從晚唐到北宋的演進脈絡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論述則以詞體的演進為主線。林順夫教授也曾撰有長文《詞之文體特征的形成》(TheFormationofaDistinctGener

        中國韻文學刊 2019年4期2019-12-09

      • 宋代詞學中的詞體風格論
        娜?宋代詞學中的詞體風格論向 娜(湖南城市學院 人文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從“辨體”的角度來說,詞的文體風格是詞學中的核心問題。詞學中明確辨體思想的出現(xiàn),始于北宋中后期的李之儀、陳師道等人。宋代詞體風格論中涉及的主要風格特征,主要包括“綺艷”“含蓄”“清”幾種。其中,“綺艷”比較貼近唐宋以來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但是宋人極少有從正面肯定其為詞的文體特征者?!昂睢眲t是詞的文體特征中的核心規(guī)范?!扒濉笔俏娜搜湃ぴ谠~中的反映,也是詞體由俗趨雅的一個重要因素

        城市學刊 2019年2期2019-05-17

      • 張炎《詞源》的詞學價值及詞學史意義
        39《詞源》關(guān)于詞體的論述十分全面,正如阮元在《四庫未收書提要》所說:“下卷歷論音譜、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虛字、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jié)序、賦情、離情、令曲、雜論、五要十六篇,并足以見宋代樂府之制。”[2]《詞源》下卷內(nèi)容全面,邏輯嚴密,在書中張炎表現(xiàn)出較為成熟的理論建構(gòu)意識,建構(gòu)了自己以“雅正”為標準,以“清空”為最高審美理想的詞學話語體系,具有鮮明的詞學價值取向,對后世詞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嚴守詩詞之別詞本于燕樂,從源起就與音樂密切相關(guān),

        安順學院學報 2019年3期2019-03-15

      • 明初詞體觀的詩性特色
        獨具特色。其時的詞體觀念具有濃烈的詩性色彩,即視詞為詩,將二者的文體性質(zhì)等同視之。這種觀念在詞體的理論批評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都有體現(xiàn),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在詞體功能觀上,推重言志之用;一是在詞體審美觀上,崇尚高雅之格。一、重言志之用明代初期,詞人對詞的文體功能的認識比較通達,認為它具有與詩一樣的表達功能,不嚴格區(qū)分彼此表達內(nèi)容方面的區(qū)別,而是把二者等量齊觀。他們沒有把詞體當做專門描寫風月之情的艷科體裁,也不像明代后來詞家那樣大倡主情之說,而是像看待詩歌一樣,關(guān)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9年6期2019-03-05

      • 王世貞的詞學思想
        ”“流暢”為美的詞體審美觀,主張風格婉約、聲韻諧和;一是以“情語”“嘲詠”為用的詞體功能觀,認為詞體適于言情,還可用于娛樂。這些詞學觀念在他的批評理論中有表述,在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有體現(xiàn)。一 、以“婉麗”“流暢”為美王世貞詞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關(guān)于詞體的審美觀念。他的《藝苑卮言》中有這樣一則詞話:“何元朗云:‘樂府以皦徑揚厲為工,詩余以婉麗流暢為美?!保?]385此語引自何良俊的 《草堂詩余》序言,他將之特地抽出,單列一條,借以表述自己完全一致的看法

        韶關(guān)學院學報 2019年1期2019-02-21

      • 試論譚獻的詞體觀*
        的代表人物,他對詞體特征有過深入細致的探討。譚獻既尊體,試圖提高詞的地位;同時又辨體,辨析詞體區(qū)別于詩體的獨特性。譚獻還提出詞的正變觀,其詞體觀內(nèi)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本文不揣谫陋,對譚獻的詞體觀做細致分析。一、尊體的詞學觀葉恭綽《廣篋中詞》卷二言:“仲修先生承常州派之緒,力尊詞體,上溯風騷,詞之門庭,緣是益廓,遂開近三十年之風尚,論清詞者,當在不祧之列?!盵1]尊體是常州詞派的一貫主張,張惠言提出詞要意內(nèi)言外,通過講求詞作的比興寄托來提高詞體地位,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2019-02-10

      • 從《水龍吟》十三首看辛棄疾對詞體變革的得與失
        文學)辛棄疾對于詞體的變革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關(guān)注,但多數(shù)研究者以辛棄疾的整體詞作為基礎(chǔ)對其詞體變革進行研究,從單獨的詞牌詞作對此進行細究的論著較少。說起《水龍吟》這個詞牌,必提其名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該詞具有鮮明的辛式風格,被認為是辛棄疾進行詞體變革的成功之作。但細讀辛棄疾所寫的十三首《水龍吟》,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作品不僅言語晦澀、內(nèi)容難懂,且缺乏詞體應具有的意境美。這些不足之處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將結(jié)合詞作本身對辛棄疾進行詞體變革的得與失進行具體分

        文學教育 2018年13期2018-11-30

      • 陳銳《詞比》與近現(xiàn)代詞體聲律學
        ,分別歸納整理了詞體句式組合、韻位安排和聲調(diào)節(jié)奏的種類及表現(xiàn)。用今天詞體研究的一般眼光來看,《詞比》所做的似乎是很淺顯的基礎(chǔ)工作;但如果將它置于近現(xiàn)代詞體聲律學發(fā)展史上來看,其開創(chuàng)性就會凸顯出來。它比《袌碧齋詞話》更接近現(xiàn)代詞學專著,是詞體聲律學從晚清時代重音律轉(zhuǎn)到清末民初重“格律”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現(xiàn)代詞體聲調(diào)之學的奠基之作,值得深入研究。一 《詞比》與詞體聲律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詞比》在思路、結(jié)構(gòu)和方法等方面均有重大創(chuàng)新,推動了詞體聲律學在清民之際現(xiàn)代轉(zhuǎn)

        中國韻文學刊 2018年4期2018-11-13

      • 宋代詞體詩化理論和雅化理論之關(guān)系辨
        50025)宋代詞體詩化理論和雅化理論是宋代詞論中的重要理論,而針對同一個人的詞學理論,有的評論者認為是詩化理論,有的批評者認為是雅化理論,是否詩化理論就是雅化理論呢?各自有什么特點?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為何?筆者以以下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切入點進行分析。許伯卿認為宋代詞體詩化理論演進歷程中,宋代“詩化派”與“曲詞派”為“詩化理論的建設(shè)盡了各自的努力,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并認為提倡“詩化詞體”的有曾慥、關(guān)注、王灼、鮦陽居士、胡寅、湯衡等人。許伯卿提到的“曲詞

        中國韻文學刊 2018年2期2018-11-13

      • 詞體構(gòu)成與句式組合疊配原則之關(guān)系的定量分析 ——以常用百體為例
        572022)詞體構(gòu)成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一些詞體的宏觀構(gòu)成與句式的組合原則(以下簡稱為句組原則)有特殊聯(lián)系,某些句組原則可能會越出詞體句式與句式進行組合的范圍,而對詞體韻段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相似的約束作用,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句式組合原則的泛化。筆者以常用百體為研究樣本研究了幾類句式組合原則的泛化以及它們與詞體構(gòu)成的具體關(guān)系,“疊配”原則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類。所謂“疊配”,就是具有相似節(jié)奏的句式之間的疊加配合,如五言配五言、七言配七言的規(guī)則。作為句式組合的普

        中國韻文學刊 2018年3期2018-10-18

      • 蘇詞破體實踐與“要非本色”:詞體“文學性”建構(gòu)的內(nèi)在轉(zhuǎn)向
        與“要非本色”:詞體“文學性”建構(gòu)的內(nèi)在轉(zhuǎn)向◇楊吉華宋代是一個文體兼?zhèn)涞臅r代,各文體之間相互打通形成的“以詩為詞”“以文為詩”和“以論為記”等破體嘗試,成了宋代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體理論發(fā)展的一條重要線索。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說:“在宋代,文體問題無論是在創(chuàng)作中或在理論上都被提到了一個顯著的突出地位。一方面極力強調(diào)‘尊體’,提倡嚴守各文體的體制、特性來寫作;一方面又主張‘破體’,大幅度地進行破體為文的種種嘗試,乃至影響了宋代文學的整體面貌。兩種傾向,互不相讓,而又

        中國蘇軾研究 2017年0期2017-08-15

      • 淺談歐陽修詞的敘事特性
        動的人物形象,為詞體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關(guān)鍵詞: 歐陽修 詞體 敘事特性中國古典詩歌歷來以寫景、抒情見長,唐宋詞更被看作抒情詩歌的精美體式。我們遍覽唐宋詞的佳作名篇,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通過生動故事吸引聽眾和讀者。北宋著名文人歐陽修的諸多詞作就體現(xiàn)出鮮明的敘事特性。歐陽修兩百多首詞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以女性視角與口吻描寫男女情事,抒發(fā)閨閣情思的。因此,薛礪若在《宋詞通論》中評價歐陽修的詞作“含帶的女性色彩很重。我們可以稱他為‘女性詞的作家”。一、歐陽

        文教資料 2017年9期2017-06-08

      • 高中語文詞體寫作教學探究
        000)高中語文詞體寫作教學探究王洪峰 (廈門市第一中學,福建廈門361000)相對于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詞體寫作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注重學生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一句話,它關(guān)注寫作的全過程。文章針對高中語文詩詞教學、高考詩歌鑒賞存在的讀寫分離、效益低下等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掌握詞體寫作的基本技法并能夠?qū)懗鲆恍┹^為優(yōu)秀的作品,旨在探索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最終形成切實可行有效的高中語文課堂詩詞教學模式,延展到作文寫作之中,并在此基礎(chǔ)上加強學

        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 2017年5期2017-04-15

      • 宋詞教學中的文體意識
        ,這首詞是典型的詞體,之所以說是典型的詞體,是因為,這首詞無論是語言運用,內(nèi)容表達,都符合詞的特點。此詞抒發(fā)家國飄零,晚景凄涼之感。從詞體特征來看,此詞情感婉約,深沉的悲愁溢滿全篇。其次,遣詞造句深合詞體要求,如詞中最大的特色,疊詞的運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運用疊詞對于強化抒情的作用,但疊詞的運用也和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點有關(guān)。第三,這首詞語言淺近易懂,不避俗語白話,但又能由俗趨雅,俗中有雅,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一個愁字了得”,都是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 2017年1期2017-03-23

      • 民國高校中的詞體教學探析
        9)民國高校中的詞體教學探析歐陽明亮(井岡山大學廬陵文化研究中心 吉安 343009)較之傳統(tǒng)的詞學傳習方式,民國高校中的詞體教學在教學方式、思想觀念以及師生關(guān)系等諸多方面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表現(xiàn)出“詞學”與“學詞”的辯證統(tǒng)一、“詞學教授”的雙重身份以及新思想新文化對詞體教學理念的深刻影響等諸種特點,并對現(xiàn)代詞學研究者的培養(yǎng)、詞壇風尚的流變以及詞學學科的確立與完善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民國詞 民國高校 詞體教學 詞學教授 龍榆生相對于其他歷史時期而言,

        蘭臺世界 2017年19期2017-03-11

      • 詞論家的抗拒和矛盾 ——保護詞體獨特性與提高其文學地位的矛盾
        和矛盾 ——保護詞體獨特性與提高其文學地位的矛盾朱玉純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由于早期形成的一些特點,使詞體在歷史上長期受到偏見。通過歷代詞論家的努力,詞終于得以與詩文并肩,但同時自身原有的獨特性又有所弱化,促使了詞論家們的反思。文章從詞體自身獨特性的形成、題材和風格發(fā)展兩方面入手,以《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為例,論述及分析了詞論家們心理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詞;文論;獨特性;發(fā)展史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7年5期2017-03-10

      • 宋詞教學中的文體意識
        ,這首詞是典型的詞體,之所以說是典型的詞體,是因為,這首詞無論是語言運用,內(nèi)容表達,都符合詞的特點。此詞抒發(fā)家國飄零,晚景凄涼之感。從詞體特征來看,此詞情感婉約,深沉的悲愁溢滿全篇。其次,遣詞造句深合詞體要求,如詞中最大的特色,疊詞的運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運用疊詞對于強化抒情的作用,但疊詞的運用也和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點有關(guān)。第三,這首詞語言淺近易懂,不避俗語白話,但又能由俗趨雅,俗中有雅,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一個愁字了得”,都是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 2017年1期2017-03-06

      • 王士禎對陳子龍詞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兩宋。宋詞代表了詞體的最高成就,經(jīng)過元明兩代,詞體呈衰微之勢,清人試圖重新將詞發(fā)展至繁榮。鑒于宋詞的成就,清初的詞人開始走復古路線,自覺模擬兩宋,并大致分為兩派,其中一部分尊崇北宋,另一派推尊南宋一派。北宋、南宋不只是代表著不同的時期,更是代表著不同的詞風,清人對北宋或南宋詞的學習,不單是學習其詞風,也作為個人詞學批評的依據(jù),于是清代詞壇便產(chǎn)生了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北宋、南宋之爭。陳子龍是首個為清詞中興作出貢獻的人,正如龍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云: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7年8期2017-02-25

      • 民國以來傳統(tǒng)詞學視野中的尊體之論
        同源或同旨角度對詞體的推尊,二是從創(chuàng)作實踐之難角度對詞體的推尊,三是從有補于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角度對詞體的推尊。上述幾個維面所形成的論說線索,從主體上繼續(xù)展開了古典詞學對詞之體制的推尚,標示出傳統(tǒng)詞學尊體之論走過一條不斷拓展、充實、深化與完善的道路,甚富于歷史觀照價值與社會現(xiàn)實意義。民國以來;傳統(tǒng)詞學;尊體之論;維面展開;線索承衍尊體論是我國傳統(tǒng)詞學理論批評的基本命題。它主要從詞與詩、曲之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角度,來辨析詞的藝術(shù)質(zhì)性,論說其創(chuàng)作特征,其最終旨趣在于提高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7期2016-04-05

      • 詞體“正變”觀的再確認 ——清初王士禛對李清照詞的接受與批評*
        215123)?詞體“正變”觀的再確認 ——清初王士禛對李清照詞的接受與批評*趙紅衛(wèi)1,2(1.濰坊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2.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清初王士禛上承明詞余緒,推易安詞為詞之正宗,在清初詞風胚變之際,對詞體“別是一家”的再確認,有著推尊詞體的啟示意義。王士禛“盡和”李清照詞,在詞論和創(chuàng)作上,基于詞體抒情本質(zhì),提出了“有正變無優(yōu)劣”的詞體“正變”觀。王士禛對詞體“正變”觀的再確認對清初詞風的胚變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2016-04-03

      • 李清照與辛棄疾詞體文學比較研究
        對李清照和辛棄疾詞體的文學對比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實例證明法這兩種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李清照和辛棄疾的詞體為研究對象,詳細地分析了李清照和辛棄疾在詞體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深入地探討了造成李清照和辛棄疾兩人詞體差異的主要原因,以期為宋代詞體的研究者們提供李辛二人詞體異同方面的理論支撐和實際參考。關(guān)鍵詞:李清照;辛棄疾;詞體;文學對比中圖分類號:I20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78-03李清

        現(xiàn)代交際 2016年3期2016-03-29

      • 21世紀近十余年詞體研究述評
        21世紀近十余年詞體研究述評黃賢忠(重慶文理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 永川 402160)進入21世紀以來,詞體的研究不斷向?qū)I(yè)細分和精深演進。文章分別從詞體的起源、詞調(diào)、詞樂和詞律等四個方面對近十余年詞體的研究現(xiàn)狀予以梳理。近十余年來,學界對詞的起源問題不但沒有達成共識,反而連前期被廣泛認同的“燕樂說”“民間起源說”也遭到了質(zhì)疑。單純的詞調(diào)源流考證論文寥若晨星,多數(shù)的詞調(diào)研究則進一步向宏觀視角邁進,并與詞體研究的其他分支問題相互交叉結(jié)合。詞體的格律體式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2016-03-28

      • 傳播方式對唐宋詞的影響
        式的變化對唐宋詞詞體的確立、詞史的進程和詞風的演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乃至決定其存亡之命運?!娟P(guān)鍵詞】唐宋詞;傳播方式;詞體;影響一、歌舞傳播的特性與唐宋詞的體性唐宋詞起源于音樂,最早主要通過歌舞演唱傳播四方,這對詞這種音樂文學的體性的形成產(chǎn)生了“塑造”和“規(guī)范”的作用。(一)“硬件”:詞調(diào)、分片、押韻從“硬件”方面來說,唐宋詞有詞調(diào)、分片、押韻等的要求,是“依聲填詞”“按譜填詞”,這是由于“詞樂合一”產(chǎn)生出的對詞在格律上的要求。詞調(diào)也稱詞牌,是一首詞的

        戲劇之家 2015年15期2015-07-20

      • 明前期詞體觀的趨俗性
        值,因為它是整個詞體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特別是明代的詞學思想具有自己的時代特色,無論視之為優(yōu)點還是缺點。已有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是從理論批評入手,但明代的詞學理論文獻在各階段分布不均,因此以創(chuàng)作實踐的考察作為補充便成為一個必要的研究方法,結(jié)合作品可使研究內(nèi)容更加全面,因為某一歷史階段主流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也能側(cè)面反映出當時詞壇的基本思想傾向。明代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年間(1368—1487),這一階段的詞體觀具有顯著的趨俗性。這包括兩個方面: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3-27

      • 納蘭容若與清代詞體嬗變
        ]納蘭容若與清代詞體嬗變□鄭亞芳[泉州師范學院 泉州 362000]清詞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詞體呈現(xiàn)出蛻變的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向婉約詞風的本真回歸,自我情感傾訴與婉麗詞體的完美結(jié)合,哀感頑艷的審美追求,詞體與詩體在內(nèi)質(zhì)上的吸收融合,在地位上的并駕齊驅(qū),詞派的紛繁與包容等。這一過程中,納蘭容若擔負里程碑的使命,以他的創(chuàng)作詮釋清詞嬗變的過程與發(fā)展特質(zhì),成為這一時期的詞體代言。清詞;詞體嬗變;納蘭容若一詞體發(fā)展到清代,擺脫了元明兩代的沉寂,奮然勃興,追步宋詞,開始新一輪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5年6期2015-03-22

      • 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詞學著作 ——《漢語詞律學》
        的格律總論”、“詞體”、“詞的句子”、“詞的聲韻”四部分共17章,同時設(shè)有兩個附錄。17章的題目分別是“中國古典詩詞格律概論”、“詞的格律的形成和發(fā)展”、“詞的文本”、“詞體的特點和來源”、“詞體的自身發(fā)展和變化”、“詞牌”、“闋”、“詞的句子的一般理論”、“詞的句子的節(jié)奏”、“詞的句行格律”、“詞的句子的對仗”、“詞的句子的粘對”、“詞的疊句”、“詞的聲韻的一般規(guī)律”、“押韻變化形成的詞體”、“詞的聲韻與句子的平仄”、“詞的句子的平仄的多樣性”。兩個附錄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5期2015-03-20

      • 詞體抒情本位界說及其價值重估 ——詞體界說之反思系列之一
        歐明俊文學語言學詞體抒情本位界說及其價值重估 ——詞體界說之反思系列之一歐明俊抒情本位是歷代許多詞論家對詞體本質(zhì)的普遍認識,是傳統(tǒng)觀念,一脈不斷。以“抒情”界說詞體本質(zhì),是對詩緣情的承續(xù)?,F(xiàn)當代流行觀念,詞是抒情詩,這只是一種詞體本質(zhì)界說,還有多種界說,不少人誤以為是定義。詞的定義為真假是非判斷;詞的本質(zhì)界說是高下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詞是一種純文學文體、文章文體、文化文體。以“抒情”界說詞體,具歷史合理性一面,但也造成對詞史部分真相的遮蔽,必須深刻反思、重估。

        學術(shù)研究 2015年11期2015-02-25

      • 北宋文人詞體觀的演變
        116)北宋文人詞體觀的演變段國朋(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北宋文人詞體觀的演變,體現(xiàn)了文人對詞體這一新生事物不斷體認的過程。對北宋文人詞體觀演變過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詞體的發(fā)展歷程以及詞體確立文壇地位的軌跡。北宋文人詞體觀的演變,主要圍繞詞體文化身份與文化功能的變化及繼而引起的詞體文人審美情趣的塑造。詞體文人審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詩詞觀的激蕩摩擦與詞體的雅化之路。傳唱;傳文;文人詞體觀;文人審美情趣詞體是文人文化與民間文化相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2-14

      • 唐宋文人論詞的階段性特征考論
        而產(chǎn)生、發(fā)展。和詞體在起初階段的緩慢發(fā)展相對應,時人論詞在晚唐之前也處于萌芽狀態(tài)。現(xiàn)存最早的詞作,是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詞集《云謠集》,以及初唐沈佺期等人寫的《回波樂》詞。前者內(nèi)容寬泛多樣,形式自由,更多體現(xiàn)出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shù)上簡單樸實的特點;后者則都是齊言體,除合樂之外,與六言古詩基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中唐文人詞日漸增多,只是總體上還處于嘗試階段,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張志和的《漁父》詞五首,基本上為齊言的絕句體,只是第三句七言減一字而破為兩個三字句。據(jù)

        天中學刊 2015年2期2015-02-12

      • 蘇軾以“余技”為詞與詞體之變
        因,小看了蘇軾對詞體革新的意義。其實,蘇軾對詞體的革新在于他把詞當做文人的一種“余技”、一種“翰墨游戲”。這種“余技”治詞的理念使“詞”一變而成為了士大夫工作之余的娛樂品與消遣品。這種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促成了詞的風格日趨多樣化,促成了詞體體制的日漸繁復與完備。一、以“余技”為詞的內(nèi)涵蘇軾是第一個把詞作為“文人余技”的,他在《題張子野詩集后》談道: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技耳?!逗菸飨吩?“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與余和詩云:“愁似鰥魚知夜永,懶

        文藝評論 2014年2期2014-09-29

      • 明清詞譜的選體特點
        期趨于實用主義的詞體觀念。明清詞譜;格律;風格;選本詞譜指輯錄各種詞調(diào)的樣式,以供人填詞時參考的書籍,純粹的詞譜既不選人也不選詞,注重的只是體,即詞之格式律調(diào)。詞選則指編選者按照一定的取舍標準,選擇部分詞人的部分作品而編成的總集,常有借選本以存人或存詞的目的,具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或宗派意識,或選人或選詞,注重的是詞之風格流派。然而,詞譜以例詞說明格律的原則,與詞選以例詞表達見解的方法,從根源上說是相通的,皆是以所選作品來展示詞體的體貌,并以此規(guī)范詞體創(chuàng)作,尤

        濟寧學院學報 2014年1期2014-04-17

      • 中國傳統(tǒng)詞學批評中尊體論的承衍*
        330031)詞體論是我國傳統(tǒng)詞學批評的基本命題。這一命題主要從詞與詩、曲之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角度,來辨析詞體的內(nèi)在藝術(shù)質(zhì)性,論說其創(chuàng)作特征,以便人們對詞體本身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把握。在我國傳統(tǒng)詞學史上,對詞體的論說顯示出兩種相對的批評取向,一是對詞體持貶抑態(tài)度之論,二是對詞體持推尊態(tài)度之論。此兩方面論說或此起彼伏,或相互摻雜,形成交集,貫穿于詞學歷史發(fā)展的始終。它們從深層次上影響著詞學批評的發(fā)展,也內(nèi)在地作用著詞學理論的建構(gòu),成為影響詞學歷史發(fā)展及鑄就其面貌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01

      • 兩宋詞論尊雅觀中的情志糾偏
        包括借詩而言詞的詞體雅化,即詞體詩化理論和就詞而言詞的詞體雅化(詞體“本色論”)理論。詩化之雅論包括“以詩為詞”“自是一家”“詩詞同源”等等觀點,本色之雅論則包括“別是一家”“騷雅”“清空”等觀點。尊雅觀在詞體創(chuàng)作層面要求音協(xié)律合,字琢句煉,才高意新,創(chuàng)作者人品高潔;在詞體風格論層面,以“雅”為審美要求,強調(diào)意高趣雅;在思想層面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以道、釋為輔。其中,在兩宋詞論尊雅觀的創(chuàng)作層面中,“緣情”與“言志”問題是個備受關(guān)注而爭論不休的問題,根據(jù)筆者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2014-01-21

      • 兩宋詞體雅化理論比較論
        祝云珠宋代,是詞體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伴隨著詞體雅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兩宋詞論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主張。在北宋以蘇門詞論者的“以詩為詞”、“詩余”、“詩詞同源”,李清照“別是一家”等為突出理論,在南宋以鮦陽居士、張炎、沈義父等提出的“騷雅”、“清空”等理論最為突出。學術(shù)界對南宋的詞體雅化理論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guān)注,但對北宋的詞體雅化理論則關(guān)注不夠,尤其是對兩宋詞體雅化理論進行系統(tǒng)比較的研究還非常罕見。事實上,兩宋詞體雅化理論在倡雅、尊體,提倡“本色”等方面有很

        文藝評論 2013年8期2013-08-15

      • 張炎詞體正變觀新探
        到“清空”在張炎詞體正變觀中,兼合于縱向雅正詩源與橫向婉雅正體的特殊地位,故對各理念的內(nèi)涵及關(guān)系存在誤解。主要表現(xiàn)在:1.混淆了“質(zhì)實”與“軟媚”的內(nèi)涵,從而將張炎批評過的“質(zhì)實”代表吳文英詞與“軟媚”代表周邦彥詞誤解為同類。有將吳文英詞歸入軟媚類的,如夏承燾認為:“吳文英的詞比周詞色澤更濃,也更加軟媚”①,后來不少論者都從此說;還有將周邦彥詞歸入質(zhì)實類的。如楊海明認為:“周邦彥典雅縝密的詞風,發(fā)展到了姜夔,就朝著清空疏放的方向發(fā)展了……吳文英則又重新把它

        文藝評論 2013年8期2013-08-15

      • 詞體起源“宮廷說”的一點思考
        應,系統(tǒng)探討了“詞體起源”這一自唐五代即開始討論的學術(shù)問題,否定詞體起源的“民間說”和“燕樂說”,以“高屋建瓴之架構(gòu),擺脫舊說、顛覆積習的膽識”[2]1力舉“宮廷說”與“清樂說”。此著一出,立刻引起學界多年未見的“大討論”,如《中國韻文學刊》、《天中學刊》等學術(shù)期刊皆以木齋此著為議題開辟專欄。而且,參與這次“大討論”的諸多文章,亦非以往為我們見慣的那些“大多流于形式,徒有書評,而不見思想交鋒”[3]的空洞文字,而是集再思考、再探研,亦以充沛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相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04-06

      • 張惠言《詞選序》的“寄托”命意 ——詞學“寄托”說之一
        為本,達到了推尊詞體的目的;又講求詞體的“微言”“要眇”之美,以有別于傳統(tǒng)詞學講求風格流派的方式揭示了詞體的美感特質(zhì)。這是張惠言對于詞學思想的最大貢獻。張惠言;《詞選序》;寄托;意內(nèi)言外;微言要眇有清一代,詞號稱中興。以張惠言為開山的常州詞派的崛起,便是這一中興的堅實力量之一。相對于創(chuàng)作而言,張惠言更多的是在理論方面對常州詞派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其個人治詞的成敗得失,亦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錢仲聯(lián)先生推尊其為“明清八大家”之一。[1]嘉慶二年(1797),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2013-03-31

      • 晚唐五代詩詞關(guān)系研究略論
        融合發(fā)展的歷史。詞體起源大體四說:“詞源于詩”;“詞源民間”;“詞源燕樂”;“詞源酒令”。詩體之于詞體的影響毋庸置疑,中國古代詩詞流變歷程乃為互動互律、時即時離的發(fā)展史?!端膸烊珪偰俊ぴ~曲類》:“三百篇變而為詩,古詩變而近體,近體變而詞,詞變而曲,層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淵源,實亦樂府之余音、風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屬附庸,亦未可全斥為俳優(yōu)也?!憋@而易見,這是將詞體視為詩體之一種來看待的。 因此,梳理詩詞關(guān)系,有利于對唐宋詞史進行文藝原生態(tài)的考察。一、晚

        大眾文藝 2013年9期2013-03-11

      • 論南宋前中期的詞壇風尚及尊體進程
        。北宋中期以來,詞體沿著花間傳統(tǒng)回旋發(fā)展。雖然蘇軾指出“向上一路”,但客觀來看,《念奴嬌》(大江東去)、《江神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一類的作品在東坡詞中所占比例很少,遠不及其贈妓、詠妓以及寫景抒情之作眾多。到了崇、宣年間,在徽宗皇帝倡導下,以周邦彥為代表的詞人把花間詞風推向了新高度。假如詞體沿著北宋末年的軌跡發(fā)展下去,很可能會在婉約、香艷的傳統(tǒng)格調(diào)中浸淫許久,然而靖康之變的爆發(fā),不僅把宋代歷史、政治分割成南、北兩段,而且改變、激化了詞體的發(fā)展進程。一、南渡

        江西社會科學 2013年8期2013-02-17

      • 略論昆曲對詞體四聲規(guī)律的繼承與發(fā)展
        正是以高度發(fā)展的詞體格律為基礎(chǔ),并對其精細化、規(guī)律化才得以形成的。一、詞體為昆曲四聲規(guī)律提供了發(fā)展基礎(chǔ)中國古代音樂文學最初并沒有明確的四聲規(guī)律,因此詞體在產(chǎn)生之初并不講聲律,屬“以樂傳辭”的演唱方式,由敦煌曲子詞多不律可證。詞體聲律產(chǎn)生,源于文人詞對其他韻文種類(主要是近體詩)的模仿。文人開始嘗試作詞時,只依曲拍為句,不講平仄。但中晚唐文人已熟練掌握近體詩聲律,便很自然地將詩律應用于詞的寫作。詞作最初多為小令,而小令之聲律與律詩聲律大體相同,如張志和【漁歌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論據(jù)無可置疑,詞體起源宮廷——讀木齋新作《曲詞發(fā)生史》
        )論據(jù)無可置疑,詞體起源宮廷 ——讀木齋新作《曲詞發(fā)生史》劉崇德(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木齋《曲詞發(fā)生史》以穿透歷史的眼力、過人之才識,綜觀詞樂與詞體,近辨法曲清樂于“消費”“功能”之間,遠溯法曲乃魏晉宮廷清樂之流亞,繼又深察“艷體”與齊梁南朝宮體之關(guān)系,以無可置疑的論據(jù)驅(qū)去籠罩在詞體起源上所謂民間文學說這一“怪物”,明確提出“詞體非源于民間,而起源于宮廷”,“詞非源于燕樂胡樂,而是新興聲樂曲子的產(chǎn)物”,而這一新興聲樂則是由魏晉宮廷清

        天中學刊 2011年6期2011-08-15

      • 周濟詞學思想的儒家色彩*
        時代背景下,推尊詞體的表現(xiàn),但同時也是對詞體的消解。周濟;儒家文藝思想;推尊詞體;消解詞體一、周濟詞學思想儒家色彩主要內(nèi)容詞最初誕生于歌酒筵席之間,充滿了美色愛情的脂粉味,但從北宋中期就開始漸漸向儒家文藝思想回歸。至清代常州派,這種回歸的跡象日趨明顯。常州詞派開山張惠言認為詞體與《詩經(jīng)》的變風、屈原的《離騷》相近,也就是說,詞體與儒家的詩教原則、雅正思想都是一致的。周濟沿著張惠言的路子繼續(xù)推尊詞體,在張惠言的“比興寄托”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寄托出入”說,即不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5期2011-08-15

      • 詞體發(fā)展看況周頤的詞體意識
        517000)從詞體發(fā)展看況周頤的詞體意識朱興艷(河源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河源 517000)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況周頤在其的詞學論著《蕙風詞話》中闡述了自己的詞體意識,充分體現(xiàn)了況周頤的對常州詞派詞學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本文從詞體發(fā)展的角度來探討況周頤的詞體意識。況周頤;《蕙風詞話》;詞體意識詞這種文體歷來是不被重視的,在唐五代宋初,它的作用只是“用助嬌嬈之態(tài)”,“聊佐清歡”“娛賓遣興”。唐五代時,文人詞開始逐漸流為“側(cè)艷之詞”,其地位與詩文不可同日而語。北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1年2期2011-08-15

      • 古典詞論中的“本色”概念辨析
        相關(guān)研究普遍用“詞體本色”的內(nèi)涵來認知詞論中的“本色”及詞體論中的“特色”、“正變”、“當行”等概念,致使名實不符。其實,在基本含義上,“本色”與詞體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與“特征”、“正變”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與“當行”也不盡相同;且詞論中的本色,除詞體本色外,依據(jù)所指對象還可分為自然本色、個性本色、詞源本色等多種類型,不能視同詞體本色。本色;詞體本色;特征;正變;當行;自然本色;詞源本色“本色”原是先秦時期崇“始”崇“正”思想的產(chǎn)物,被廣泛運用于禮、法、文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5期2011-04-12

      • “境界”:詞體藝術(shù)時空終極狀態(tài)的審美價值判斷 ——以宋代詞體藝術(shù)為例
        92)“境界”:詞體藝術(shù)時空終極狀態(tài)的審美價值判斷 ——以宋代詞體藝術(shù)為例楊 吉 華(云南師范大學 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從字源學上考察,王國維的“境界說”為詞體藝術(shù)提供了一種時空終極狀態(tài)的審美價值判斷。它把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體驗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終極關(guān)懷層面,表達著詞體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主體心靈所達到的一種終極狀態(tài)。宋代的詞體藝術(shù),以其對詞人情性本體意識的高揚而彰顯出自身絕對自由的無功利性藝術(shù)品質(zhì)。因此,“境界”說從時空終極狀態(tài)角度為以宋詞為代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5期2011-04-12

      • 詞體“一氣流貫”說評論
        00070)關(guān)于詞體與詩體思路結(jié)構(gòu)之不同,古代詞論中多有論及。王文華《古今詞論》引朱承爵《存余堂詩話》云“:詩詞雖同一機杼,而詞家意象,于詩略有不同。句欲敏,字欲捷,長篇需曲折三致意,而氣自流貫?!崩顫O在《窺詞管見》中也說“:作詞之家,當以‘一氣如話’一語,認為四字金丹。”這些說法,共同提出了一個對詞體特征的重要認識:詞體與詩體的區(qū)別,在于詞體以流貫通暢為美。以上說法或把詞體文氣的流貫通暢獨標為“詞家意象”,或以之與詩體徑揚厲的特征相對舉,或者干脆奉之為作

        名作欣賞 2010年27期2010-08-15

      • 宴飲生活與唐宋詞的娛樂化寫作
        綜合性文藝活動,詞體所配音樂主要是燕(宴)樂。吳熊和先生指出:取名燕樂(亦作宴樂),因為它是“燕享之樂”①。主要應用于公私宴集場合。宴席之上,聽歌與飲酒并舉,共同滿足聽者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宴飲生活中歌妓以歌舞侑酒的場面氛圍和文人士大夫之間侑觴行樂的生活態(tài)度,形成了娛樂性的詞體觀念,強化了詞體的娛樂化寫作。一晚唐五代詞人的宴飲生活為詞體娛樂特質(zhì)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西蜀時期,宴飲之風頗為流行?!按迓溟傁镏g,弦管歌聲,合筵社會,晝夜相接。”②詞體活動在宴飲生

        名作欣賞 2010年11期2010-08-15

      • 論王世貞的詞學辨體理論
        曲的微妙之處,從詞體表現(xiàn)內(nèi)容、詞體語言、詞體言情本質(zhì)、詞體雅俗之辨等角度把握詞之本色以及詞體美學品格,并推崇一種詞作典范。一、詩、詞、曲不同——文體學辨析“詞之辨體批評,是要辨析詞與其他文體(主要是詩與曲)的不同,確認詞體自身所固有而非其他文體所共有的根本特性?!保?]131首先,詞、詩、曲的區(qū)別在于音樂性之不同。王世貞強調(diào)詩詞有別,“之詩而詞,非詞也。之詞而詩,非詩也。”[2]4319他從辨體角度提出了詞承“樂府”而來,“詞者,樂府之變也”。眾所周知,詞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0年11期2010-04-04

      • 木齋詞體起源及發(fā)生研究之反思
        歐明俊摘 要:論詞體起源與發(fā)生,首先需界定清楚并合理使用“詞體”、“起源”、“發(fā)生”幾個重要概念,這是論證的“前提”。木齋先生明確論斷:詞是配合法曲而非燕樂的歌詞,詞體發(fā)生于盛唐宮廷而非民間,李白詞是詞體發(fā)生的標志,皆是對近百年詞學界盛行的主流觀點的“顛覆”。這些觀點新穎深刻;但要令人信服,仍需進一步充分論證。詞體起源與發(fā)生研究,眾說紛紜,不少問題皆應認真反思。關(guān)鍵詞:詞體;發(fā)生;李白;木齋;反思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

        中州學刊 2009年4期2009-09-01

      •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系研究》上卷對于詞體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演化,進行一番歷史的考察。中卷對詞與音樂這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樣式進行比較研究。下卷在前兩卷“縱向”及“橫向”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高一個層次,站在“今天”的歷史制高點,對唐宋詞合樂的利弊得失,成功與失敗,進行科學的評判。就內(nèi)容看,這是一部“浸入科學與哲學的詞史”。就體例看,這部書打破了“作家作品論”的固定模式,使用交叉研究的方法,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與透視,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堆芯俊氛撛~與音樂的關(guān)系,力圖“言前人之所未能言,

        讀書 1986年5期1986-07-15

      老河口市| 兖州市| 祁连县| 岗巴县| 长顺县| 民县| 台州市| 琼海市| 内黄县| 新密市| 长葛市| 临海市| 化德县| 洛南县| 庄河市| 奇台县| 沙雅县| 庄河市| 大英县| 大同市| 浦江县| 仁化县| 彭州市| 上思县| 当雄县| 凌云县| 麻城市| 当涂县| 闽清县| 上杭县| 澄城县| 兴义市| 温宿县| 荣昌县| 南通市| 巧家县| 盘锦市| 贡山| 义乌市| 镇巴县|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