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爾頓
- 身體:解構思想的武器
李帥摘 要 伊格爾頓從兩個向度上論及身體:理論上,身體是其解構思想的武器;批評上,建構了身體政治批評話語。從元身體學的角度看,伊格爾頓對于身體的創(chuàng)造性特質的論述乃在于對人的本性的論述,強調身體的主體性地位。在美學與政治的關系上,伊格爾頓的目的是解構西方存在300多年的經(jīng)典美學;解構實則是為了重構,即重建一種唯物主義美學。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上,伊格爾頓對馬克思的身體觀的解讀是建構其身體理論的基石;從文學與人類命運的關聯(lián)上看,身體詩學是介于現(xiàn)實物質世界與形而上
藝術廣角 2023年2期2023-06-25
- 理論與文學的相互生成
——讀特里·伊格爾頓《文學事件》
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存在。他的每一本新書都會引發(fā)理論界持續(xù)的關注和討論。伊格爾頓是說不盡的,這話一點兒都不過分。2012年,伊格爾頓的TheEventofLiterature出版。2017年,該書漢譯本《文學事件》出版。(1)特里·伊格爾頓:《文學事件》,陰志科譯、陳曉菲校,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從2012年至今,圍繞《文學事件》的研究制造了一個討論文學的“事件”。伊格爾頓并沒有讓人失望,《文學事件》這本20萬字的小冊子,包含了極其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12-27
- 冒犯美學共同體與重構美學史
【摘要】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書,整體而言,是對以往美學共同體的冒犯,批判了一直以來西方美學界所遵循的康德式理性法則與尼采式非理性法則,試圖樹立起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在美學共同體中的核心地位。同時,經(jīng)過對Aesthetic作詞源學的考察,揭示出這一概念天然帶有的矛盾二重性,以及它和意識形態(tài)相互交織的特征;在這個基礎上,伊格爾頓通過自己廣闊的文化史視野,勾畫出另一種美學史的圖景,達到了重構美學史的目的。【關鍵詞】共同體;美學史;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圖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1期2022-06-20
- 特里·伊格爾頓的“讀法”
家?!碧乩铩?span id="j5i0abt0b" class="hl">伊格爾頓因這兩方面聞名,留下了《二十世紀文學理論》(1983)、《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1990)、《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覺》(1996)和《后理論》(2003)等教科書式的作品,成為好幾代比較文學學者和研究生的基本讀物。在他的履歷中,也包含了正統(tǒng)的文學教育,參考他對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馬修·阿諾德、塞繆爾·理查森、沃爾特·本雅明等的研究,文學構成了伊格爾頓的基本教養(yǎng)。甚至可以借用《文學的讀法》一書中引用過的菲利普·拉金的一行詩:伊格爾頓的文學之根長出
書城 2022年1期2022-01-11
- 伊格爾頓論“幽默”的社會批判與政治解放功能
的重要見解。伊格爾頓以其“幽默”切入了上述問題并以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建構,豐富和拓展了此問題?!队哪?Humour)是伊格爾頓的重要理論成果,“集中體現(xiàn)了伊格爾頓在近半個世紀里對文學理論、批評理論、悲劇理論和文化審美思想的學術貢獻?!盵1]討論“幽默”的社會批判與政治解放功能是伊格爾頓為社會批判理論及其政治解放創(chuàng)新開辟出的一條新思路。在《幽默》(Humour)中,伊格爾頓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主要包括“不協(xié)調論”、“釋放論”、“優(yōu)越論”三部分。伊格爾頓以其審美意識形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10期2022-01-01
- 伊格爾頓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探究
52000)伊格爾頓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附近小鎮(zhèn)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他在學生時代時,就致力于對馬克思本人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各方面著作的研究。最終成為了西方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學者。他曾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這本書中抨擊了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著作。以碾壓式的行為駁斥了近十種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觀點,進一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這本書著重敘述了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并需要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總結。一、伊格爾頓批駁了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馬克
科學咨詢 2021年4期2021-12-30
- 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方法
的復雜關系,伊格爾頓試圖找到一條通往歐洲中心問題的道路。關鍵詞: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tài);研究方法在《美學意識形態(tài)》中,伊格爾頓首先規(guī)定三個方面:其一,美學話語在現(xiàn)代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概念的多義性使然,現(xiàn)代美學觀念的建構與現(xiàn)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密不可分,因而其美學范疇十分寬泛,與法律、倫理、文化、總體性、自律性等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其二,他言明本書是馬克思式的研究,任何時代的理論和概念背后都蘊含一定的政治性、時代性,打破傳統(tǒng)資產(chǎn)階級美學觀念的虛構性及其在現(xiàn)代
美與時代·下 2021年11期2021-12-20
- 威廉斯與伊格爾頓的《簡·愛》批評
義者威廉斯和伊格爾頓的《簡·愛》批評,威廉斯認為小說是的創(chuàng)新是在于對激情的承諾,而伊格爾頓則剖析小說中模棱兩可內部分裂的價值觀之間的斗爭。關鍵詞:《簡·愛》;馬克思主義批評;雷蒙·威廉斯;伊格爾頓在閱讀小說時,讀者很容易忽視支持情節(jié)的經(jīng)濟和階級結構。以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來說,簡·愛繼承自馬德拉島的叔叔的錢,要賺到這些錢,必須依賴于誰的辛勤勞作?羅切斯特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羅切斯特社交圈里的紳士們“不習慣與他們的家庭女教師結婚”呢?而且,當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33期2021-12-09
- 伊格爾頓的“文學與道德”觀
150080伊格爾頓在2003年出版的《理論之后》中對以“文化理論”為代表的當代理論發(fā)展狀況進行了反思和批評。他認為“文化理論”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裹挾下趨向于欲望化、官能化、肉身化,遠離政治批評,對于真理、道德、公正、人性等問題或者避而不談,或者保持沉默,或者觀點膚淺,無法使人類獲得自由與幸福。伊格爾頓站在馬克思主義現(xiàn)實批判的立場強調,“理論之后”并不意味著理論的終結,而是要求理論重新思考政治、道德、正義、幸福等重大問題,在永恒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
東方論壇 2021年2期2021-04-15
- 日常語言是保守的嗎?
保守主義者,伊格爾頓認為這源于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本身的保守性。通過對《哲學研究》第120節(jié)和124節(jié)的解讀,伊格爾頓認為維特根斯坦的日常語言哲學實際上贊賞了那些極具形而上學性的大眾話語。顯然,對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批判出于伊格爾頓主觀預設了日常語言的本質是平庸的,并剝奪了其政治潛能。然而,通過對維特根斯坦的文本細讀將發(fā)現(xiàn),伊格爾頓的過度解讀偏離了文意。同時,日常語言并不是平庸無為的,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正好為日常話語交往的政治性提供了有效辯護。關鍵詞:維特根斯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1年1期2021-03-24
- 《人生的意義》:虛無的困擾與政治的焦慮
書中,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毫不避諱虛無主義作為人類存在的赤裸真相,他認為直面人生之虛無的悲劇是一種勇敢的藝術,但這只不過是對“人生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回應而非答案[1]11。從“人生的意義”發(fā)問,意味著要冷靜地面對虛無主義的暗夜,即便不能找到答案也要勇敢地做出回應。從該書的問題邏輯和悲劇生命觀來看,《人生的意義》凸顯了伊格爾頓面對語言解構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精神焦慮,而這種略失冷靜的態(tài)度似乎也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念。丹尼爾·拉扎
武陵學刊 2021年4期2021-03-07
- 伊格爾頓的神學-文學符號學
年來,特里·伊格爾頓連續(xù)出版了兩部以細讀為特點的實踐批評著作和一部思辨的“純”文學- 理論著作,它們分別是《如何讀詩》(How to Read a Poem, 2007)、《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2013)以及更為引人注意的《文學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2012)①。這似乎表明,在《理論之后》(After Theory, 2003)中與理論“告別”的伊格爾頓不僅又返回了理論,同時也回到
文藝研究 2020年5期2020-12-28
- 矛盾修飾法與悲劇問題
要:特里·伊格爾頓悲劇理論專著的中文版,即《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一書的中文標題存在不妥。“甜蜜的暴力”這個譯法,既不符合英文原名中sweet violence 這一詞組被提出時的原意,也不能起到指明伊格爾頓悲劇理論核心與關鍵的作用。Sweet violence的原名在修辭上是一種矛盾修飾法,其點明了該書的理論要點,即伊格爾頓對種種悲劇觀念辯證矛盾關系的看法,中文版譯名應當完成對這一要點的傳達。澄清的譯名問題,將對我們深入了解伊格爾頓悲劇理論的核心觀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1期2020-08-13
- 《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與伊格爾頓前期文論研究的理論價值
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青年時期的代表性理論著作,像很多具有世界影響的學者一樣,伊格爾頓的“青年之作”尤其顯示出了不凡的理論功底和哲學美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從《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可以看出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tài)批評理論的研究特色,更可以與他以后的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做對比性甚至矛盾性的闡釋分析?!杜u與意識形態(tài)》展現(xiàn)了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美學研究的理論構想,他以后的文學、批評和美學研究的選擇、矛盾和缺陷等,都可以在這部“青年之作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03-30
-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觀的理論探析*
02488)伊格爾頓在西方學術界和思想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梢哉f,在其整個思想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他的意識形態(tài)觀。他始終堅持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并強調“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32。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tài)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中的文化觀和審美觀,并且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具有獨到之處。一、伊格爾頓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考察“意識形態(tài)概念是當代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詞之一”[2]28-30,對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確立進行分析和梳理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3期2020-02-10
- 汲取、批判與延展
偉〔摘要〕 伊格爾頓對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觀既有批判亦有認同,但并未有過從早期否定到后來肯定的態(tài)度轉換過程。一方面,伊格爾頓批評威廉斯的文化觀過于寬泛,忽略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斗爭,帶有民粹主義、經(jīng)驗主義、政治漸進主義等諸多弊端。伊格爾頓的批評意見大都得到威廉斯或直接或間接的回應、反思與更正。另一方面,伊格爾頓又汲取了威廉斯文化觀的理論營養(yǎng),接過了社會主義共同文化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批評與肯定意見均在伊格爾頓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考察中得到或隱或顯的延展、發(fā)酵,兩相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5期2019-11-10
- 論伊格爾頓的文學“策略”思想
01)一圍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2012年出版的Theeventofliterature(中譯本為《文學事件》)一著,國內文藝理論界著眼于“事件”展開了熱烈討論,迄今仍方興未艾。①以“事件”為焦點,帶來了許多啟人的洞見。值得注意、也令人有些疑慮的是,伊格爾頓本人對“事件”的態(tài)度卻顯得有些漫不經(jīng)心——書名中采用了“event”這個關鍵詞,全書通篇卻一直并未給出必要的充分解釋。有鑒于此,盛寧先生即明確主張Theeventofliteratu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2期2019-04-10
- 從“意識形態(tài)”說到“事件”說
——試論伊格爾頓文學觀的變與不變
10097)伊格爾頓是當代西方文論界中最為杰出的文學理論家之一,作為英國左派的中堅力量,他一直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注入新鮮血液。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來,伊氏是研究現(xiàn)實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的重量級專家;從文論角度出發(fā),他又是一位出色的理論闡釋學者。談到伊格爾頓的文學觀,首先令人想起的是“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一切批評都是政治批評”等著名論點,為何進入新世紀,他又寫出《文學事件》一書,回顧虛構的內涵,并頻繁提出“文學是一種行動,一組賦權的策略”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4期2019-02-20
- 文學如何道德
——伊格爾頓晚近著作的一個解讀
81)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文中稱伊格爾頓)1943年出生,是英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文化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他以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者或馬克思主義“左派”自居,在文化批評、文學研究領域中縱橫捭闔,留下了豐厚的研究成果。伊格爾頓幾乎每年都有理論或文學批評著作產(chǎn)生,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哈貝馬斯并稱為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三巨頭”。2003年,伊格爾頓出版《理論之后》,這讓人們不禁產(chǎn)生疑問:“在駁斥了有關理論遠離文學
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5期2019-02-20
- 文化政治批判:伊格爾頓與后現(xiàn)代主義論爭
而馳,特里·伊格爾頓是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和文化批評家,他以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份迎接挑戰(zhàn),旗幟鮮明地從文化政治批判視角切入后現(xiàn)代主義論爭,將后現(xiàn)代主義的起因歸結為20世紀60年代激進運動的失敗,并從后現(xiàn)代主義激進姿態(tài)中看到其保守本性:后現(xiàn)代主義不過是犬儒主義在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的表現(xiàn)。于是伊格爾頓對其展開針對性的批判,主張回歸社會主義宏大敘事。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清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也是中國學術界在移植后現(xiàn)代主義時必須做的工作,因此特里·伊格爾頓對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1期2019-02-16
-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思想脈絡中的迷霧、勘誤與踐悟
摘 要:重讀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這部旨在戳穿西方妄言謬論的專著,能夠深入發(fā)掘西方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十大錯誤思潮,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與實踐正確的思想自信,從而有助于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職責與思行使命。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伊格爾頓;思潮迷霧;思想勘誤;思學踐悟在資本主義世界正與城鄉(xiāng)差距、金融危機等周期痼疾展開“遭遇戰(zhàn)”并一敗涂地的2008年,英國當代思想家特里·伊格爾頓并未將提供資本主義制度“修補方案”作為其發(fā)力
青年與社會 2019年34期2019-02-11
- 不徹底的“弒父”:論伊格爾頓對雷蒙·威廉斯的繼承、批判與回歸
【內容提要】伊格爾頓是雷蒙·威廉斯的門下高徒,威廉斯于他而言絕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引路人,更是他的“精神之父”。他在威廉斯的影響和引導下走上學術道路,早期學術觀點與威廉斯如出一轍。后來接受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威廉斯的文化馬克思主義頗多分歧,并對威廉斯進行猛烈抨擊,這無異于是“弒父”之舉。但伊格爾頓此舉并非是徹底的“弒父”,威廉斯的人文主義理想、共同文化的觀念以及運用文化唯物主義理念的批評原則始終不曾脫離他的理論體系,尤其是后期作品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
華夏文化論壇 2018年1期2018-11-13
- 伊格爾頓的文學批評觀念
論》一書中,伊格爾頓對二十世紀的西方文論思潮進行了勾勒式的評述。從現(xiàn)象學、詮釋學到接受理論,接受者的地位上升,反映出一種自由人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主義背后同樣反映出自由人本主義傳統(tǒng),以及中產(chǎn)階級有著對資源、無階級、文雅社會的設想;后結構主義者在政治失敗和幻滅后,在語言中尋求安慰的心態(tài);精神分析中同樣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關鍵詞: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堅守并發(fā)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陣地,將文
北方文學 2018年20期2018-08-28
-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多元性
詹姆遜、再到伊格爾頓,三者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總體界說以及部分文化特征具有同一性。同時,三者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性、主體性、政治前途方面也存在著矛盾的觀點。他們對后現(xiàn)代主義的總體界定成為了他們具有共同認識的源流,而他們提出各自理論起因的背景與相異的審美志趣推動著多元化發(fā)展理念的形成。關鍵詞:哈桑;詹姆遜;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多元性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5-0191-02DOI:10.16657/j.cnki
學周刊 2018年15期2018-05-29
- 感性科學和身體美學:《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倫理之維
李維伊格爾頓的《美學意識形態(tài)》一書在國內獲得關注,首先是因為國內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爭論而引起的,《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書名也一度被譯者反復修改,由此也引發(fā)了國內一系列關于《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批評和討論。從書名的翻譯所引發(fā)的巨大爭議來看,國內一些學者對《美學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也產(chǎn)生了一些偏差,正是這一偏差引發(fā)了我們對“美學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關注。細讀全書我們發(fā)現(xiàn),《美學意識形態(tài)》是伊格爾頓從美學角度出發(fā)著重探討西方哲學中美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的一部
中國圖書評論 2017年5期2017-05-22
- 從理論到哲學,從共相到本質
要:特里·伊格爾頓的新著《文學的事件》以反本質主義的方式探索了文學的本質,比早年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反本質主義觀念有了進一步思考與豐富。本文試從本書中幾組對立關系——歐陸理論與英美哲學兩大陣營的對立,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實在論與唯名論爭論展開討論,來梳理伊格爾頓三段式的論證思路,理解他如何從哲學角度的“共相”過渡到文學的“本質”問題。關鍵詞:文學的事件;伊格爾頓;共相;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作者簡介:李文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專業(yè)。[中圖分類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1期2017-05-18
- 論兒童文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及對翻譯的影響
文將從特里·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文學評論和安德烈·勒菲弗爾意識形態(tài)翻譯論出發(fā),以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為例,探究兒童文學文本中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作品的影響。關鍵詞:意識形態(tài) 特里·伊格爾頓 安德烈·勒菲弗爾 綠野仙蹤意識形態(tài)是極其抽象的哲學概念,它時時刻刻影響著人類的一切活動,這當然也包含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兒童文學翻譯。意識形態(tài)的各種形式起源于以生產(chǎn)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7年3期2017-05-17
- 淺析伊格爾頓《理論之后》中的理論言說
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其專著《理論之后》中對當今文化理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明確指出了“理論終結論”觀點的錯誤。本文將詳細分析理論之后仍需理論的兩點原因:1、文化理論有其成就;2、理論并不是走向終結而是急需新的元素加入。最后,本文論述了伊格爾頓對新理論的建構和筆者的反思。關鍵詞:伊格爾頓 《理論之后》 文化理論一.理論之后仍需理論2003年,伊格爾頓在其專著《理論之后》中宣告了“理論的死亡”,他在書的開篇寫道:“文化理論的黃金時代早己消失?!眎既然文化理論
文學教育 2017年4期2017-04-10
- “公共領域”與“革命批評”話語
——論伊格爾頓《批評的功能》中的政治性
話語 ——論伊格爾頓《批評的功能》中的政治性喬國強(上海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上海 200439)在《批評的功能》一書中,伊格爾頓用“公共領域”來隱喻政治意識形態(tài),認為一切文學批評理論都是從屬于政治的。而且這種“政治性”在他的論述框架中,一般不是指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那種含蓄又復雜的關系,而是直接指與專制政權作斗爭,即文學和文學批評是從屬于這種斗爭的,至于文學和文學批評獨立于政治斗爭之外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審美特性,則基本不在其理論探討的范圍之內。伊格爾頓觀念中的政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2017-04-04
- 伊格爾頓對邪惡的現(xiàn)代性批判
的主要原因。伊格爾頓區(qū)分了邪惡的雙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絕對意志,試圖擺脫和超越人類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則顯示了無價值的空虛和“存在感的匱乏”。與最早探討邪惡雙重面向的阿倫特不同,伊格爾頓更深層次地將邪惡與絕對自由相聯(lián)結,從而挖掘出邪惡的現(xiàn)代性根源。人們以追求自由為名,試圖掙脫內在、外在的種種束縛,沖擊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難以控制地走向反面。正是對現(xiàn)代自由的絕對追求導致現(xiàn)代性主體的失落,使其淪為完全的虛空,從而滋養(yǎng)和釋放出邪惡。重塑人的主體性,倡導人的道德
江淮論壇 2017年1期2017-03-14
- 邪惡美學與邪惡倫理
——論伊格爾頓對“邪惡”話題的探討
倫理 ——論伊格爾頓對“邪惡”話題的探討王 偉(福建社會科學院 文學所,福建 福州 350001)為了彌補文化理論家的缺陷,并回應當代社會中新的邪惡現(xiàn)象,圍繞邪惡話題,伊格爾頓在多本著作中,從美學、現(xiàn)代性與恐怖主義等幾個層面展開討論。邪惡與美學關系密切,不僅因為在悲劇思想中負載共同體罪惡的替罪羊歷史悠久,邪惡主題在經(jīng)典作品中屢屢出現(xiàn),還因為邪惡的創(chuàng)造性、以其自身為目的的特征等都與審美存在共同點。現(xiàn)代性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暴露出驚人的邪惡一面。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7年12期2017-03-09
- 伊格爾頓文本意識批判方法論的生成條件(一)
0000)?伊格爾頓文本意識批判方法論的生成條件(一)薄海(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北京 100000)摘要:第二代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衰落后,霍爾與伊格爾頓兩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領域中被突顯出來,霍爾在方法論上將結構主義的方法演繹成結構歷史主義的方法,并且在總結右派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也拓展了自己的差異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在霍爾的研究視域中,他更強調對非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從而在差異文化的發(fā)展中找到人的身份認同,而在霍爾之后的伊格
人間 2016年1期2016-11-28
- 后現(xiàn)代主義視閾下的社會越軌事件傳播
后現(xiàn)代主義;伊格爾頓;大眾傳播媒介;社會越軌事件一、社會越軌事件與后現(xiàn)代主義在特征上的重合社會越軌事件從社會道德層面來講是“惡”的。什么是邪惡?伊格爾頓在《論邪惡》一書中講到,邪惡基于人的無限意志,當人開始追求無限、人類歷史開始追求無限的時候,他會將一切有限的事物視為絕對障礙,不惜一切對其進行摧毀,便成就了邪惡。后現(xiàn)代主義的兩個中心點是“顛覆”、“解構”,這兩個詞恰到好處地解釋了社會越軌事件中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形態(tài)。(一)批判性從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傳播批判
商 2016年33期2016-11-24
-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識形態(tài);伊格爾頓;意義中圖分類號:B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44-01一、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重要性在當代諸多的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中,有一種理論認為,造成意識形態(tài)概念多義性的原因就在于“意識形態(tài)”這個詞語本身具有很強的功用意義,而且這些意義之間都是不完全相容的,繼而認為,與其將這些豐富的意義壓縮為一個單一的概念,不如將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線索交織成為一個文本,也就是理解為一個語言符號系統(tǒng)、現(xiàn)象系統(tǒng)以及內容
人間 2016年28期2016-11-10
- 伊格爾頓文本意識批判方法論的生成條件(二)
落后,霍爾與伊格爾頓兩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領域中被突顯出來,霍爾在方法論上將結構主義的方法演繹成結構歷史主義的方法,并且在總結右派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上也拓展了自己的差異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在霍爾的研究視域中,他更強調對非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從而在差異文化的發(fā)展中找到人的身份認同,而在霍爾之后的伊格爾頓則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了左派威廉斯,即他的老師的理論基礎之上,又在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上開拓了霍爾的差異文化研究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文本意識批判
人間 2016年6期2016-09-22
- 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理論探究
佳佳摘 要:伊格爾頓將后現(xiàn)代主義限定在文化范疇內,并反應不同時代的變化發(fā)展風格,將研究重點集中在消散中心、離散主體和虛擬時空等各類不確定的文化解讀方式中。因而在逐步欣賞后現(xiàn)代主義獨特文化視域過程時,伊格爾頓也要不斷的思考,探究后現(xiàn)代的發(fā)展要歷經(jīng)的過程。關鍵詞: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探究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039-0320世紀以來,伴隨著智能信息時代到來,電子計算機成為信息技術的智能發(fā)展工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10期2016-05-30
- 《文學事件》之文學意識形態(tài)觀
64)摘要:伊格爾頓在《文學事件》認為文學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其本質應具有倫理學意義。因文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意識形態(tài),同意識形態(tài)一樣是一種對整體社會生活及經(jīng)驗的構建,故應從“事件”入手,將文學視為一種“策略”,從而更加敘述性地、偏重經(jīng)驗地應用和定義文學一詞。為此伊格爾頓主張文學理論應通過文學直面人們身處其中的生活與世界,以意識形態(tài)為紐帶將文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關鍵詞:伊格爾頓; 《文學事件》 文學;意識形態(tài)關于對“文學本質”問題的探討,伊格爾頓早在《文學原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4-12
- 伊格爾頓“政治批評”之反思
5123)?伊格爾頓“政治批評”之反思梁心怡(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摘要]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美學意識形態(tài)和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評”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評都是政治批評”。梳理并反思中國文論界對伊格爾頓“政治批評”理論的批判,有助于進一步厘清中國文論話語與西方文學理論的關系。[關鍵詞]伊格爾頓;政治批評;理論之后198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大量譯介西方現(xiàn)當代文學理論,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西方文論思潮,對中國當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2016-03-16
- 批評理論的責任與批評家的任務
——《批評家的任務》與特里·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的發(fā)展軌跡*
務》與特里·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的發(fā)展軌跡*劉曉慧 段吉方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多棱思想框架中,努力凸顯批評理論的責任和批評家的任務,提出在當代文學處境和理論現(xiàn)實中,批評家的任務不是演繹各種理論話語,而是在充分深入社會文化政治語境和思想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批評理論把握現(xiàn)實的功能,展現(xiàn)審美文化與批判理論的價值?!杜u家的任務》展現(xiàn)了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的發(fā)展軌跡,再現(xiàn)了伊格爾頓作為一個批評家的理論情懷和批評擔當,是
學術研究 2016年8期2016-02-28
-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危機與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
——評《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對的》一書是伊格爾頓在全球化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社會的文化領導權問題所做出的批判性論證。文化領導應當成為無產(chǎn)階級在政權上尤其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合法化的重要方式。伊格爾頓在書中對“歷史終結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各種反馬克思主義論調的批駁旨在通過文化批判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領導權需要在批判中堅持,批判是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的武器;需要在實踐中堅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的生命; 需要在發(fā)展中堅持,發(fā)展是馬克思主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3期2015-12-17
- 伊格爾頓的政治哲學批判及其啟示
〔摘要〕 伊格爾頓的文化批判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批判內容,他的政治哲學批判思想立足于無產(chǎn)階級政治立場,與時俱進地繼承馬克思主義,立足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現(xiàn)實,以文化視野進行政治批判。伊格爾頓的政治哲學批判理論幾乎涉及到政治哲學的各個概念,其中重要的有民主、意識形態(tài)、權力等方面的傾向。伊格爾頓的政治哲學批判啟示我們:要重視繼承和維護馬克思主義方法,重視批判性話語方法的運用及現(xiàn)實矛盾分析方法的運用。〔關鍵詞〕 伊格爾頓,政治哲學批判,無產(chǎn)階級,馬克思主義〔中圖
理論探索 2015年1期2015-09-10
- 伊格爾頓批評理論的文化主題思想研究
楊莉摘 要:伊格爾頓是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學批評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伊格爾頓就致力于文化研究,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性,而且還帶有文化批評意味。從整體上看,伊格爾頓的美好聲譽建立在其對意識形態(tài)以及文學生產(chǎn)理論的深入研究上,伊格爾頓以其廣闊的歷史文化視野以及扎實豐富的批評理論奠定了其在文學界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伊格爾頓的文學批評思想以及批評理論的功能,并對伊格爾頓的文化主題思想以及批評理論的意義進行了重點闡述。關鍵詞:伊格爾頓 ?批評理論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社會權力視域下的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論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批評的演進
生產(chǎn) ——論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批評的演進蔣繼華(鹽城工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摘要]作為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伊格爾頓將意識形態(tài)研究推進到文學批評和審美分析中,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連接審美與政治的切入點,探究文本意識形態(tài)的生產(chǎn)。伊格爾頓提出文本是生產(chǎn)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諸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tài)在文學生產(chǎn)中呈現(xiàn)不同的結構和狀態(tài),批評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文本生產(chǎn)的要素、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覺察其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文本形式參與了整個生
學術交流 2015年12期2015-02-26
- “正當?shù)慕y(tǒng)治”——對伊格爾頓審美話語中政治性的爬梳與理解
為具體有力。伊格爾頓于具體審美話語上并沒有系統(tǒng)的歸納,但他在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理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他所思考的審美話語與政治實踐的關系,這里面也隱含了他是怎樣認識美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一、 起始:啟蒙運動中意識形態(tài)的審美話語伊格爾頓將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生歸于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那個時候,這個名詞還沒有我們今人所賦予的有些貶義的味道,它是“屬于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一個偉大夢想,企圖像描繪身體的運動那樣以一種非常細密的精確性描繪人的心靈。”這個詞是由法國大革命里一
大眾文藝 2015年13期2015-01-28
- 特里·伊格爾頓的哈羅德·布魯姆文學經(jīng)典觀批評
義干將特里·伊格爾頓對美國文學批評家“耶魯四人幫”之一的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經(jīng)典觀向來持有很大的意見。早在1983年,伊格爾頓在其以論為立、轟動一時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就對諸多20世紀西方批評理論家作了史論結合而且針鋒相對的批評(多為批判)[1]。而布魯姆作為與耶魯結構學派關系曖昧的文壇大家,在伊格爾頓看來自然難辭其咎。而在21世紀初,布魯姆出版了其著作《如何讀,為什么讀》[2]之后,伊格爾頓[3]便于同年撰寫了專文來批判布魯姆,措辭劍拔弩張、異常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4期2015-01-23
- 伊格爾頓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批評
而其中輯錄的伊格爾頓對現(xiàn)代美學話語的政治批評無疑被歸于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批評”譜系之中。賽爾登亦在整體評介當代馬克思主義批評時認為:“伊格爾頓提出的補救辦法是一種雄心勃勃的‘政治批評’,依然遵循恢復了生機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傳統(tǒng)?!盵1](P338)再如在《瓶中信:文學研究中的阿爾都塞》中,馬爾赫恩對伊格爾頓轉向“政治批評”做了如此點評:“他隨后的著作放棄了《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中那種體系化的提綱,轉而贊同一種干涉主義的‘政治’批評,盡管并不缺少理論性的介
江西社會科學 2014年4期2014-12-04
- 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觀及當代啟迪
00)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1943—)出生于英國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學生時代,深研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諸多著作,最終成為當代西方久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恶R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是特里·伊格爾頓回擊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力作。作者以申辯式的手法駁斥了10種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謬誤,進而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本書集中展現(xiàn)了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觀,需要我們深入挖掘與提煉總結。一、伊格爾頓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駁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14年2期2014-08-15
- 馬克思主義是經(jīng)濟決定論的嗎?
從分析特里·伊格爾頓對馬克思主義評價的“歷史單調輪回”和“經(jīng)濟的幽靈”的論據(jù)出發(fā),探究了馬克思主義和經(jīng)濟決定論在古典經(jīng)濟學上的分歧,歷述了恩格斯、葛蘭西、盧卡奇等人對經(jīng)濟決定論的批判,揭示了“經(jīng)濟”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本來面目,特別是提出要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下的經(jīng)濟和剩余價值學說下的經(jīng)濟進行二分理解,從而厘清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程的決定因素,擺脫經(jīng)濟決定論的桎梏和消極影響。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決定論;歷史唯物主義;特里·伊格爾頓中圖分類號:B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2013-12-31
- 理論之后的反思——評特里·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
魏先華特里·伊格爾頓于2003年出版的 《理論之后》在理論界引起一陣軒然大波,就連對他持相當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的戴維·洛奇都說《理論之后》使“任何在20世紀末文化戰(zhàn)爭的學術前沿參與論爭的人都會豎起耳朵,欲先睹為快”。①有論者認為伊格爾頓消解了理論,使理論走向窮途末路。眾多論者的爭議使我們很難確定伊格爾頓究竟想表達的是什么,但是作為一個有自覺知識擔當意識的理論研究者,對于任何可能有貢獻的理論我們都不應妄下評論,而應通過審慎的閱讀做出恰當?shù)脑u價,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3年3期2013-12-12
- “科學”與“距離”:“理論之后”的伊格爾頓研究關鍵詞
域大名鼎鼎的伊格爾頓在形而上學領域頗多建樹,甚至與新無神論者辯論上帝是否存在,出版了《神圣的恐怖》(2005)、《理性、信仰與革命:對上帝爭論的反思》(2009)、《論邪惡》(2010)等一系列著作。國內有學者因此提出:伊格爾頓在2000年之后明確地出現(xiàn)了“神學轉向”①耿幼壯:《編者絮語: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神學》,《基督教文化學刊》2010年第2期。,自20世紀末起,他著力于“推動倫理學、神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融合”②柴焰:《抵抗后現(xiàn)代主義與保衛(wèi)馬克思》,《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11期2013-04-07
- 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維度
判”的時代。伊格爾頓對后現(xiàn)代文化與商業(yè)、政治和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梳理,認為后現(xiàn)代文化是向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化的投降,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犬儒主義的投降,遠離了文明。[關鍵詞]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12)03002705“資產(chǎn)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chǎn)力還要多,還要大”[1](P277)。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社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2年3期2012-06-18
- 走向文化政治詩學
——伊格爾頓與他的文化政治批評
治詩學 ——伊格爾頓與他的文化政治批評趙 丹 劉 洋(遼寧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9)在當代西方文化批評的舞臺上,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原則和政治批評立場,表現(xiàn)了明顯的文化政治詩學特色,引起了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評強化了審美話語的現(xiàn)實介入功能和美學批判的現(xiàn)代意義,并對當代美學批判精神的賡續(xù)和弘揚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但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從而影響了他的文學批評理論的完整性。伊格爾頓;文化政治;激進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理論面向現(xiàn)實的勇氣與力量——評段吉方的《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話語——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研究》
審美話語——伊格爾頓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即是這方面的深度反思與體檢。一讀段吉方教授的新著是快樂的,不僅表達清透,字里行間流露的智慧更令人擊掌叫好。你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不斷得到精神和心靈上的啟迪,也為著者的底氣和自信所感染,因為這不是空對空的高空理論作業(yè),而是有著充沛的證據(jù)和條分縷析的分析論證。對理論進行反思與體檢其實就是不斷闡釋的過程,也是不斷自我進行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心靈歷程,誠如法國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所言:“在掌握這些真理的過程中,我們與我們自己面對面
文藝評論 2011年11期2011-08-15
- 一切文學批評都是政治的批評——《現(xiàn)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文本解讀
文化批評家的伊格爾頓,他的著作具有廣泛的公眾影響力。因此重溫和細讀伊格爾頓的經(jīng)典理論著作,可以昭示當今的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走向。伊格爾頓在其著名的理論著作《現(xiàn)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中提出一個核心命題:一切文學批評都是政治的批評。伊格爾頓;人文特質;文學批評;政治批評一、特里·伊格爾頓的人文特質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1943- ),作為當代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和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批評家,他可能是英國
臺州學院學報 2010年2期2010-08-15
- 從結構到后結構
摘 要:伊格爾頓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論述了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本文試圖通過對伊格爾頓論述的分析梳理作者在行文中的脈絡,并通過這些論述了解伊格爾頓本人的思想。關鍵詞:結構主義 后結構主義 伊格爾頓伊格爾頓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后結構主義部分有這樣一句話:“要是索緒爾料到了他所開始的這一切,他當時很可能就只盯住他的梵語所有格了。”首先讓我們回顧伊格爾頓提及這句話的背景,在伊格爾頓看來,英美的后結構批評標志著自由主義的懷疑主義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11期2009-05-13
- 生活的意義:爵士樂隊精神
賦內容提要:伊格爾頓《生活的意義》從列舉古今對生活意義問題的種種質疑和解答入手,通過分析“意義”和“生活”所含玄機,揭示了“內在論”和“構建論”的本質和歷史淵源,提出了生活的意義在于爵士樂隊精神的理想。關鍵詞:伊格爾頓《生活的意義》內在論構建論爵士樂隊2007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爾頓的《生活的意義》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一種哲學反思,縱古論今、旁征博引,氣勢恢宏、語言詼諧,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熱烈反響。英國作家瑪麗娜·華納(Marina Warner
外國文學研究 2009年4期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