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
- 傳統(tǒng)史學的近代回響
——以呂思勉中國通史著作與趙翼史學關(guān)聯(lián)為中心
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風格各異,而造詣均深?!?1)嚴耕望:《治史三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5頁。四位成就卓著的史學家中,陳垣、錢穆、呂思勉三位都曾對乾嘉學人趙翼的史學予以高評,并深受其史學思想影響。(2)陳垣有言,“百年史學推甌北,萬首詩篇愛劍南。” 其中的“甌北”代指趙翼(字甌北),認為其史學足以和陸游(代表作為《劍南詩稿》)的詩文相媲美。錢穆十分欣賞趙翼的史學代表《廿二史
殷都學刊 2022年4期2023-01-15
- 論呂思勉史學史研究的思想認識及其學術(shù)意義
710119)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人,著名史學家,在中國通史、斷代史以及民族史、學術(shù)史、史學史等眾多領(lǐng)域?qū)W術(shù)成就卓著,在國內(nèi)外史學界享有聲譽。就史學史研究領(lǐng)域而言,相關(guān)著述有《史通評》《文史通義評》《史學研究法》《歷史研究法》《中國史籍讀法》《史籍選文述評》等,以及《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有關(guān)章節(jié),另外,《呂思勉讀史札記》中一些條目也有所涉及?!妒吠ㄔu》一書1934 年9 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以現(xiàn)代史學觀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3-01-05
- 學術(shù)編輯做市場書如何克服“違和感”
喬穎叢大IP 呂思勉著作如何通過市場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是這位編輯需要思考的問題。從2019 年起,我開始負責呂思勉著作一系列的重版、改版、手稿影印工作,但這3本體量并不很大的書——《呂思勉國文課》《呂思勉國史課》《呂思勉修身課》,卻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負擔。這大約與我長期做學術(shù)書,與市場書有一些隔閡有關(guān)。對我而言,將呂先生的著作努力推向市場的嘗試,也是一個新奇而頗有挑戰(zhàn)的體驗。對這套書的策劃與組稿,開始于呂先生的弟子李永圻老師。上海古籍出版社“呂思勉
出版人 2022年11期2022-11-15
- 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懷……人物故事呂思勉是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口中的“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他畢生勤于寫讀史札記,著重綜合研究,講究融會貫通,著有《白話本國史》等,在史學界影響深遠。卡片學問呂思勉的治學是從系統(tǒng)閱讀傳統(tǒng)典籍入手的。他把二十四史反復閱讀了好幾遍,再參考其他史書以及經(jīng)、子、集部文獻,將輯錄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訂、綜合分析,一生所寫札記超過100萬字。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中曾提到他的老師呂思勉寫斷代史時使用的“材料卡片”:“案上空無一物,四壁亦不見書本,書本
作文通訊·高中版 2022年4期2022-05-10
- 自學成才的四位中國史學大家
陳垣、呂思勉、錢穆、饒宗頤這四位現(xiàn)代中國著名史學家,都不是科班出身,走的是“自學成才”的路??偨Y(jié)其治學經(jīng)驗,目的是重新勘驗一百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及學術(shù)發(fā)展的路徑,也是在反省幾代學人所面臨的巨大陷阱。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接受新式教育(最好是高等教育),逐漸成為第一流人文學者的標配。受過良好教育(西式教育)的人文學者,大都安于在某特定學科從事專深研究,不再有“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奢望。反而是未受西式高等教育規(guī)訓的學者,因生活經(jīng)驗及讀書路徑不同,有可能走出一
文萃報·周二版 2022年14期2022-04-09
- 論呂思勉的古書考辨成就與反思
年第6 期。呂思勉作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之一”,[2]嚴耕望:《治史三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215 頁。不僅著有二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史,在歷史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成就;而且親身參與了20 世紀中國辨?zhèn)螌W的構(gòu)建與探索,在考辨?zhèn)螘?、偽說方面均取得了卓有特色的成果,但現(xiàn)有相關(guān)研究成果并不十分充分。[3]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呂思勉的辨?zhèn)螌W成就研究,主要有李波:《呂思勉與古史辨》(《史學史研究》2011 年第2 期),認為呂思勉與顧頡剛、童書業(yè)建立
歷史教學問題 2021年3期2021-12-29
- 呂思勉中國通史撰述對趙翼史學成果的借鑒與超越
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風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等”。[1]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81 頁。這些著作除《中國史綱》外,都對清代乾嘉史家趙翼(1727—1814)的史學成果有所借鑒。近代以來,許多著作“或直接摘引舊書之文,或據(jù)《廿二史札記》等書轉(zhuǎn)引舊史之文,非出于自身熔鑄成書”。[2]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中華書局,
歷史教學問題 2021年3期2021-12-29
- 錢穆與呂思勉史學思想的異同
《國史大綱》與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是產(chǎn)生于20世紀初的史學產(chǎn)物。在近代國家面臨空前民族危機下,民族何以不亡是當亟待國人思考與處理的時代之問,書生何以救國則是當時學人共同積極探索的學術(shù)努力方向。錢和呂二人史學觀念、政治立場、治史研究方法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通史路徑,因此對歷史編纂與歷史書寫與評價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本文試通過比較此時期二人的通史著作,探索其書寫中國通史的各自特點,考察其背后的思想和方法,以期深化對二人學術(shù)思想及對20世紀初通史編纂與歷史書寫的認
三悅文摘·教育學刊 2021年52期2021-04-27
- 呂思勉的歷史寫作實踐及其嬗變
——以中國婚姻史的撰著為例
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呂思勉在20 世紀20——40 年代撰著了大量社會史專題著作,這批著作被看成是“新史學”思潮下的重要成果,體現(xiàn)了呂先生自1920 年代開始在社會歷史學方面的銳意開拓和悉心耕耘。①王家范就評論說呂思勉“專門史的成績最顯著”。參見王家范:《呂思勉與“新史學”》,《史林》 2008 年第1 期。在這些撰著當中,呂先生對中國婚姻史的研究在同時期同類研究中獨樹一幟,②也有學者指出,1980 年代社會史研究復興之后,很少在呂思勉的研究成果上推陳出新,甚至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4-17
- 舊史學的殿軍,新史學的開山
——略論呂思勉先生的史學
張耕華呂思勉先生(1884——1957),江蘇常州人,一生致力于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其治學涉及史學、文學、經(jīng)學、文字學、文化思想、民族學等多個領(lǐng)域,著作總量一千余萬字,學界常將他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先生合稱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然而,在近現(xiàn)代史學史的流派研究中,呂先生卻很難歸入哪家哪派;流派的劃分自然是見仁見智的事,但這多少說明,先生治學絕不是只有一個面相、一種元素。呂先生的史學承繼了很多傳統(tǒng)史學的元素,這是容易識別的。嚴耕望說他的史學基礎(chǔ)是傳統(tǒng)國學,但若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4-17
- 近代白話通史修撰中的體裁、語言與格式問題*——呂思勉《白話本國史》的幾個探索
1922 年,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 完稿,并在第二年出版后迅速流行,成為20 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發(fā)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長期以來被用做大學的教本,并作為青年‘自修適用’的讀物”①楊寬:《呂思勉先生的史學研究》,俞振基:《蒿廬問學記:呂思勉生平與學術(shù)》,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年,第11 頁。。有的研究者更斷其為“中國第一部用語體文寫的通史”②嚴耕望:《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俞振基:《蒿廬問學記:呂思勉生平與學術(shù)》,第83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4-17
- 通史家的史學世界:呂思勉中國史學史撰述評議
忽略的史家,如呂思勉。呂思勉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民族史諸領(lǐng)域的成就,久為學界矚目,相關(guān)討論較多,但因他沒有像在通史、斷代史領(lǐng)域撰寫系統(tǒng)專著那樣編撰出一部中國史學史,難免對他在史學史研究上的作為缺乏足夠的關(guān)注?;蛟S可以說,呂思勉在通史諸領(lǐng)域的成就掩蓋了他在史學史撰述上的貢獻。本文嘗試梳理呂思勉在中國史學史上的撰述規(guī)模,討論梁啟超對呂思勉史學史研究的影響,進而評估呂思勉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特色與建樹,敬請方家指正。一、“觀其會通”:呂思勉的史學史撰述規(guī)模1934年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01-16
- 論呂思勉、楊寬師生古史研究的異同
賈鵬濤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嚴耕望稱陳寅恪、陳垣、呂思勉、錢穆是中國史學界的“四位大家”[1]。呂思勉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教育家,其一生有不少學生,知名的有趙元任、錢穆、唐長孺、楊寬、周而復、張芝聯(lián)、黃永年等。在這些學生中,一直陪伴又和呂思勉關(guān)系最親近者莫若楊寬。綜觀呂思勉、楊寬師生一生的學術(shù)研究,二人共同研究的領(lǐng)域是先秦史、上古史,且都參與了“古史辨”的討論。學界關(guān)于呂思勉與古史辨派的研究成果較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10-15
- 卷首語
加禁斷也?!?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呂思勉《國文教學祛弊》(選自顧黃初、李杏葆《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呂思勉(1884-1957),近代著名歷史學家,語文教育家。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華東師大歷史系一級教授。著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通史》《中國制度史》《宋代文學》《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早期編有國文讀本數(shù)種。特約主持:趙志偉
語文建設(shè)·下半月 2020年5期2020-06-29
- 呂思勉遺文三篇輯補
王 建 勇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在中國新史學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貢獻卓著。①參虞云國:《論呂思勉的新史學》,《歷史教學問題》1998 年第2 期;張耕華:《呂思勉與20 世紀前期的新史學》,《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1 期;王家范:《呂思勉與“新史學”》,《史林》2008 年第1 期;王應憲:《呂思勉先生的史學觀》,《史學理論研究》2008 年第3 期。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序
歷史教學問題 2020年6期2020-03-03
- 今夜,你還好嗎(短篇小說)
是寂寞的,丈夫呂思勉今年剛提升為市委秘書長,工作更加繁忙,下班后經(jīng)常加班或者應酬,按時回家倒成了稀奇的事,賈麗習以為常。賈麗很享受市委秘書長夫人的地位,那些艷羨、仰慕、巴結(jié)的目光,讓她十分受用,她知道這里面摻雜著虛偽、嫉妒的成分,但她絲毫不在意。 丈夫頻頻晚歸,再加上時常外出考察學習等等,在家的時間不多,會不會有外遇?賈麗曾經(jīng)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首先她對自己的容貌有信心,天生麗質(zhì),保養(yǎng)不惜余力,穿著衣品不凡。其次她對呂思勉的人品有信心,呂思勉不是那種花心淺
青海湖 2019年4期2019-09-10
- 史學大師的獨特眼光
來讀。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三國史話》一書,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的三國史進行了權(quán)威性的闡釋,高屋建瓴、抽絲剝繭,把歷史真相逐一還原;其中的一些獨道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史學大師眼光的獨特之處。作者首先歸納出了后漢天下大亂的三個亂源:宦官十常侍、外戚集團及黃巾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述黃巾軍時,一改我們正統(tǒng)宣傳中“凡農(nóng)民起義,都是好的”的觀點,對黃巾起義持否定態(tài)度,直接稱其為“黃巾賊”,揭露了張角傳道迷惑民眾的虛偽性,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張角的政治野心:“張角
閩南風 2019年4期2019-05-08
- 錢穆的三位老師
遇到了史學大師呂思勉。有一回考試,呂思勉出了四道題,每道題各二十五分,四道題滿分共一百分。第三題是有關(guān)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的,這道題引起了錢穆的興趣,他一下筆進行論證,就停不下來了,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直到考試時間過了,才不得不交卷。這樣一來,其他三道題他就沒有時間答了。卷子交上去以后,呂思勉老師在辦公室批卷,同學們都在窗外觀看。只見批到錢穆的那張卷子時,呂老師在卷后加了批語,卷后的空白處寫滿了,他就另拿一張紙繼續(xù)寫批語,如此一張接一張,竟然停不下來。他是
醒獅國學 2019年1期2019-03-25
- 呂思勉的中國傳統(tǒng)史學觀及科學理性特征述評*
呂思勉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著述等身,史有精識,學有氣象。他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既有宏觀性論述,又有具體問題的闡發(fā),其著述不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在中國現(xiàn)代史家中均名列前茅。其中,宏觀性論述主要有三方面:分析了中國史學的形成和特點,將中國古代史學劃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中國史學第五階段是現(xiàn)代科學史學階段;批評中國古代史學的宗旨偏重政治史,形成了以治亂興衰、典章制度為內(nèi)容的兩種政治史記述模式,導致英雄史觀、限制了歷史記載范圍、對社會和民眾生活缺乏記載,究其原因是史家看不到政
思想與文化 2019年2期2019-02-20
- 呂博山是呂思勉的曾用名
字,最初見之于呂思勉先生的殘存日記。呂思勉(1884-1957)攝于1914年在呂先生的殘存日記中,有一小頁紙片,記有一首題為《呂博山招同屠歸父童伯章莊通百李滌云夜飲》的詩(下文簡稱《夜飲》),詩云:毗陵勝事(一作煙雨)夢多年,□此來游十月天。玉局先生煙雨際,荊川古宅菊花邊。閬風玄圃知何處,玉佩瓊琚響四筵。老境笑人無分在,黃昏猶自越寒阡。此頁所錄的《夜飲》詩,當系呂先生時隔多年后的回憶,故有缺字及辭句上的記憶模糊(據(jù)《金澤榮全集》所載,缺字當為“始”,見下
書城 2019年2期2019-02-16
- 《呂思勉讀史札記》的史識與啟迪
喬治忠呂思勉(1884—1957)是近現(xiàn)代中國杰出的歷史學家,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撰述等身,學術(shù)淵博,專心治史,中立不倚,學理自明而不卷入派系博弈。他撰成多種獨具特色的中國通史和斷代史著作,功力源自認真研讀史籍,扎扎實實做讀史札記。今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下兩冊,全書內(nèi)容立足于史料辨析和史事考證,同時具有宏觀研討的宗旨,即不僅取得歷史考據(jù)的豐碩成果,而且在考據(jù)之中也映射出精深的史識,成為歷來史家讀史札記之書中別具一格的佳作。一、《呂思勉讀史札
學術(shù)研究 2018年3期2018-02-20
- 忠奸之辨:呂思勉與《白話本國史》教科書案
《本國史》案與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教科書案,便會發(fā)現(xiàn)學者的個體化學術(shù)研究與社會大眾之“常識”認知之間的分歧,而所謂不言自明的認定標準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其中,《白話本國史》教科書案因發(fā)生于日本發(fā)動局部侵華戰(zhàn)爭期間,其所引發(fā)訟案的又是中國歷史上特具經(jīng)典意義的民族英雄岳飛,因此,對于該案的分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guān)于“白話本國史案”,現(xiàn)已有王萌的《呂思勉〈白話本國史〉查禁風波探析》(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劉超的《民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年5期2018-02-12
- 呂思勉學案
李 波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與陳寅恪、陳垣、錢穆并稱為近代史學四大家。呂思勉治學領(lǐng)域廣泛,著作種類宏富,在中國通史和多項專史方面皆有建樹,并撰寫了大量教學用書和通俗讀物,發(fā)表了很多時論文章,為后人留下了1400萬余言的煌煌著述,為中國近代史學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呂思勉史學是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和中外文化對撞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又是其本人憑借豐厚的學識與堅韌的品性,不計名利、勤苦治學的結(jié)果,帶有自己獨具的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8年1期2018-01-23
- 論呂思勉的民族史研究
10062)論呂思勉的民族史研究葛穩(wěn)(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呂思勉先生是近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民族學研究上,成果豐富。文章對呂思勉的民族史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疏理,介紹了呂思勉民族史研究的學術(shù)淵源,敘述了呂思勉民族史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理論。呂思勉的學術(shù)研究方法值得繼承和發(fā)揚。呂思勉;民族史;考據(jù);同化G127一、呂思勉民族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呂思勉對于民族史的研究,成果豐富。有兩部專著,若干讀史札記,專門論文以及在通史或斷代史中有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7年5期2017-11-08
- 呂思勉《小說叢話》與中國小說觀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薛學財呂思勉先生(1884—1957),字誠之,以史學研究名世,但他早年喜好文學,不僅寫下為數(shù)不少的舊體詩文,而且在小說創(chuàng)作與研究方面也用力頗勤。創(chuàng)作的小說現(xiàn)存有《未來教育史》(1905)、《中國女偵探》(1907)兩部,至于小說研究方面,最著名的有《小說叢話》(1914)。[1]近年經(jīng)過一些學者鉤沉,發(fā)現(xiàn)呂思勉在小說理論方面的著作可能尚不止于此。鄔國義通過對呂思勉遺稿的核檢,發(fā)現(xiàn)署名管達如的民初重要的小說理論文獻《說小說》(1912)的第二章和第四章與呂
中國圖書評論 2017年9期2017-10-10
- 呂思勉讀書的經(jīng)歷與方法
李 波呂思勉(1884—1957)作為中國學術(shù)新舊轉(zhuǎn)型時期的一代學者,少時讀書“得益于父母師友”,博覽傳統(tǒng)典籍,后又積極接受近代科學知識,閱讀各類新書報章。他自蒙童至垂老,未嘗一日廢書,“于群經(jīng)小學,諸史百家,靡不究貫,亦取異域之說相檢度”,①李永圻、張耕華:《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03頁。他的學術(shù)成就,建立在其豐厚的舊學新知基礎(chǔ)之上?;仡櫩偨Y(jié)呂思勉當年讀書的經(jīng)歷與方法,不僅有助于加深對呂氏學術(shù)的了解,而且對當下的讀書人亦不
歷史教學問題 2017年6期2017-03-12
- 觀其會通:呂思勉的近代史研究
裘陳江呂思勉是當代史學大家,一生撰有多部中國通史和斷代史,被奉為會通實踐“新史學”旨趣的代表。①王家范:《呂思勉與“新史學”》,《史林》2008年第1期。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一書中,對呂氏通史著作也頗多贊美之詞,稱其“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diào)來寫通史”,為新式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紀元。②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1-82頁。呂先生撰寫中國通史,多貫通至寫作的當下,因此又被稱為全通史。③張耕華:《呂思勉〈中國史〉導讀》,上海
歷史教學問題 2017年6期2017-03-12
- 淺議呂思勉的經(jīng)濟史學觀
000)?淺議呂思勉的經(jīng)濟史學觀陳厲辭(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研究室066000;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50000)摘要: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因其體例新穎、內(nèi)容豐富,思想廣博而名震一時。中年時期的呂思勉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廣泛融合中西方文化精華。后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斷代史,深刻闡釋了歷史發(fā)展的實質(zhì)。本文試從呂思勉治史撰述特點著手,淺議其經(jīng)濟學內(nèi)容及經(jīng)濟史學觀,進而討論其經(jīng)濟史學觀的當代意義。關(guān)鍵詞:呂思勉;經(jīng)濟史;馬克思主義;商業(yè);
大眾文藝 2016年3期2016-07-12
- 錢穆的 中學 讀書事
中學。文史大家呂思勉給他們教歷史、地理兩門課程。呂思勉上地理課,必帶一本上海商務印書館所印的《中國大地圖》。先將各頁拆開,講一省,擇取一圖,在小黑板上畫一“十”字形,然后繪出此省之邊界線,說明其所處位置,再在界內(nèi)繪出山脈及河流湖澤,講明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鎮(zhèn)關(guān)卡及交通道路等。一次考試,出了4道題,每題25分。錢穆尤其喜歡有關(guān)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的第三題,一時興起,洋洋灑灑寫了很多,不料考試時間已過,整張試卷僅答一題。呂思勉在閱卷時,在卷后加了許多批語,
文學少年(繪本版) 2016年2期2016-05-30
- 呂思勉與朝鮮學者的交往
尹龍呂思勉是中國二十世紀的史學四大家之一,一生交游雖不如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人之廣泛,但亦不可忽視。近年《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以下簡稱《長編》)的出版為我們梳理出他的“朋友圈”,其友人中絕大多數(shù)是國內(nèi)學者,只有少量的國外學者,其中朝鮮學者有三位。他在1908年、1911年和1945年分別與秋景球、金澤榮、柳樹人相識交往,詩文酬唱、雅集宴飲,結(jié)下了深厚的跨國友誼,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一1905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乙巳條約》,成為朝鮮的保護國,
書屋 2016年9期2016-05-14
- 清代今文經(jīng)學與呂思勉的史學研究
清代今文經(jīng)學與呂思勉的史學研究李波(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泰安271018)呂思勉治學曾深受清代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但作為近代史學家,他治經(jīng)主要是為獲取治史的材料,注意今文經(jīng)與古文經(jīng)的派分也是出于學術(shù)研究的需要;在經(jīng)學的史料價值判斷上,他早期相對偏重于今文經(jīng),后期則逐漸實現(xiàn)了對今古文經(jīng)的兼采并重。呂思勉對待清代今文經(jīng)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為繼承和揚棄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資源,完成近代學術(shù)文化新舊轉(zhuǎn)型樹立了良好典范。呂思勉史學研究清代今文經(jīng)學近代史學家呂思勉(1884
社科縱橫 2016年4期2016-04-12
- 論呂思勉的“四裔”觀——以《中國民族史》為中心的考察
0241)?論呂思勉的“四裔”觀 ——以《中國民族史》為中心的考察肖紅兵1,李小白2(1.信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2.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241)[摘要]“四裔”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少數(shù)民族史書寫的特定術(shù)語,亦是呂思勉史學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在呂著特別是《中國民族史》一書中浸染著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四裔”觀。呂思勉更以純粹的史學精神、翔實而系統(tǒng)地考證了中國“四裔”諸族的源流、演變和相互關(guān)系,較為客觀地揭示了古代中國各民族的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2-18
- 誰言良辰輕喚回(四)
總編輯龔德柏以呂思勉《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宋、金和戰(zhàn)一節(jié)的議論失當為由,向江蘇上海地方法院起訴,控告商務印書館以及著作人呂思勉、《朝報》經(jīng)理王公弢、主筆趙超構(gòu)等犯有“外患罪”及違反《出版法》。5月12日,呂思勉與商務印書館代表人李伯嘉、商務印書館聘請的律師徐百齊至南京,13日午后至法庭應訴。5月20日,江蘇上海地方法院檢察官宣布判決:呂思勉所著《自修適用本國史》不依據(jù)確定正史推崇岳飛等,乃稱根據(jù)《宋史》本紀、《金史》、《文獻通考》、趙翼《廿二史札記》以褒秦
書屋 2015年6期2015-11-13
- 史學一柱呂思勉
名思勉。這個叫呂思勉的孩子,與鄰居孩子大有不同。小小年紀,人家孩子一聽鑼鼓聲響,馬上就到門口看熱鬧去了,他卻端坐不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呂思勉讀書之早、之勤,著述之早、之勤,常人罕見。據(jù)《呂思勉先生編年事輯》載——1889年(光緒十五年,己丑)6歲隨同邑薛念辛先生受業(yè),讀《通鑒輯覽》《水道提綱》《讀史方輿紀要》等,自言“每苦《提綱》頭緒紛繁,而于《輯覽》言歷代之治亂興亡,頗覺津津有味?!?891年(光緒十七年,辛卯)8歲先生讀書頗早,自言此時
翠苑 2015年4期2015-09-06
- 論呂思勉思想之變遷
密的關(guān)系。縱觀呂思勉先生的思想變化皆受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的濡染,呂思勉生于中法戰(zhàn)爭之后,經(jīng)歷甲午戰(zhàn)敗、庚子之變、民國建立等一系列社會的滄桑劇變,目睹社會的瘡痍和不同時期努力致力于社會變革的仁人志士的成功和失敗,呂思勉在思想上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變化?!叭诵闹榔?豈不以其境哉”[1]693映照了呂思勉的思想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轉(zhuǎn)變的。呂思勉在總結(jié)自己一生的思想時,認為自己的思想曾經(jīng)歷三次變遷:第一個時期信康梁之說向往大同;第二個時期服膺法家倡言改善政治;第
黃山學院學報 2015年6期2015-08-15
- 大中國史
呂思勉江蘇人民出版社97872141411942015-01 49.80元《大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通史著作。它以歷史事件為經(jīng),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宗教等為緯,詳細地記敘了中華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風俗更易、疆域變遷等問題,內(nèi)容涵蓋范圍極廣。本書自19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不斷重印,經(jīng)久不衰,是20世紀發(fā)行量最大、流傳最廣的歷史讀本。作者簡介:呂思勉,中國史學四大家之
全國新書目 2015年5期2015-06-15
- 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97872141352472014-11 72.00 元《兩晉南北朝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分政治史,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史兩部分。系統(tǒng)而深刻地講述了中國歷史上這段充滿戰(zhàn)亂的時期,論述了這段特別時期內(nèi)的政治、文化特點。作者旁征博引,思考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
全國新書目 2015年5期2015-06-15
- 呂思勉對康有為今文經(jīng)說的繼承與揚棄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 (1884—1957)出生于常州,其治學受到清代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并且“以受漠不相識的康南海先生的影響為最深”。[1]5791952年他在《自述》一文中說:“成童時,最信康(有為)梁 (啟超)之說。……在思想上,受兩先生之影響實最深,雖父師不逮?!保?]745但深入考察之后又會發(fā)現(xiàn),他對康有為的學說絕非一味地認同,而是在學術(shù)研究層面與經(jīng)世思想層面有著不同的評價。一、在學術(shù)研究上對康有為經(jīng)說的揚棄今文學派是通過反對清學的中堅——古文經(jīng)學發(fā)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2014-03-27
- 金澤榮與屠寄、呂思勉之詩文交往
歷史學家屠寄、呂思勉在執(zhí)教南通國文專修館期間,與流亡中國的韓國學者金澤榮因?qū)W術(shù)交流而結(jié)成深厚友誼,成就了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探尋金澤榮與常州學者的詩文交往,對于深化地方歷史人物和中韓文化交流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金與屠等交往之緣起金澤榮(1850—1927),字于霖,號滄江,別號韶濩生、云山韶濩堂主人,晚年又稱長眉翁,朝鮮京畿道開城郡人,與李建昌、黃玹、姜瑋并稱為李朝晚年四大古文家。七歲蒙學,十四歲受學于全象謙,十九歲師從白岐鎮(zhèn)研習古詩文。金澤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3年3期2013-04-02
- 論呂思勉史學的學術(shù)風格
——以呂氏通史著作為例
71000)論呂思勉史學的學術(shù)風格 ——以呂氏通史著作為例李 波(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271000)呂思勉的學術(shù)風格,通過他的通史著作可以歸總為兩點:一是古今通貫、內(nèi)容周瞻,呂思勉以“通人之學”作史,冀合眾事而觀其會通,基本上做到了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lǐng)域。二是綜核名實,呂思勉認為學問在空間,而不在紙上,其治學“頗能將當世之事,與歷史上之事實互勘,而不為表面的記載所囿”,形成了平實冷峻的著述特色。呂思勉;通史;學術(shù)風格呂思勉(1884—1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2013-03-31
-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解讀
650500)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大概取于《中庸》一書中“誠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意,江蘇常州人。六歲時,接受私塾教育,十二歲后,因家道中落,改由其父母、姐姐等教授,開始系統(tǒng)的學習中國古代的經(jīng)史子集之書。據(jù)呂思勉先生自述,由于他性好考證,故逐漸進入史學一路,二十三歲后,即專意治史。其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社會史、通史和斷代史,后來,受屠寄的影響,乃留意中國民族史研究。當時,日本侵華逐漸加深,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西方宣傳的“中
文山學院學報 2013年4期2013-03-19
- 新舊之間的呂思勉先生
究也有潮流,但呂思勉先生是不跟的。潮流過來,很自然地分了新舊,適應潮流的就是新派,不適應潮流的就是舊派。當時的潮流是西邊過來的,比如認為史學就是史料學,那當然就是要尋找新材料。陳寅恪為王國維學術(shù)做出三項總結(jié):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一九三四年)。概括而言,要點即是“使用新材料”。之前就說:“一時代之學術(shù)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
讀書 2012年2期2012-09-22
-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的撰述特點
475001)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的撰述特點康桂英1,盧光山2(1.安徽理工大學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2.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呂思勉所著的《呂著中國通史》,是成書于抗戰(zhàn)時期的一部通史著作。與同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在體例、內(nèi)容以及史學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顯著特點,充分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呂思勉的影響,尤其是書中洋溢的愛國主義熱情對我們教益匪淺。通過研究《呂著中國通史》的撰述特點,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通史撰述的方向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呂思勉的婦女觀
476000)呂思勉的婦女觀丁波莉(商丘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呂思勉的婦女觀表現(xiàn)在:重視婦女史和婚姻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討各民族早期的母系社會和婦女地位;批判舊的婦女觀,倡導注重婦女內(nèi)在品質(zhì)的新婦女觀;在相關(guān)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展示新女性形象。呂思勉的進步婦女觀形成的原因有:清末民初“史界革命”等新思潮的影響;婦女解放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江南女性文化水平高、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作用較大的現(xiàn)實;其家族女性多才華出眾者。呂思勉的進步婦女觀深刻影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03-19
- 簡論呂思勉的歷史考據(jù)成就
230039)呂思勉 (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 (今常州市)人。他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諸多領(lǐng)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港臺史學界對他推崇有加,臺灣中央研究院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把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錢穆一并推重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并分析了呂思勉名聲沒有另外三位大的原因,說實際上呂思勉的成就不在另三位之下。[1]本文就呂思勉的歷史考據(jù)成就 (其中的古書辨?zhèn)?也應視為考證,因內(nèi)容較多,限于篇幅,另文詳論,此文不贅)進行一點探討,期望能為呂思勉研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1年4期2011-08-15
- 呂思勉的史學方法論
271021)呂思勉的史學方法論袁振堂1,李 慧2(1.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山東泰安271021;2.泰山學院歷史系,山東泰安271021)呂思勉將史學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他認為治史應重常人常事,不宜預設(shè)成見,應注意學與術(shù)的區(qū)別,要學會中外比較的方法。治史要堅持史學進化論,了解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這一道理,明白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對國家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杜絕盲目的崇古觀念。這些史學方法論對當代的史學研究仍具有指導意義。呂思勉;史學方法論;進化論0 引 言1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呂思勉的考據(jù)學宗旨及原因*
230039)呂思勉的考據(jù)學宗旨及原因*何 周(安徽大學歷史系,安徽合肥230039)呂思勉是我國現(xiàn)代史學大師,他在歷史考據(jù)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呂思勉逾千萬言的著述中,很大一部分是有關(guān)古史的考據(jù)文章。其中有的是專門的考據(jù)論文,大部分以讀史札記的體裁寫作,有的考據(jù)成果是有機融合在其著作中的。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考據(jù)成就,跟他的學術(shù)求真的宗旨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學術(shù)的核心宗旨是求真,“治史旨在求真”。同時跟他廣博的知識、清代學風的因襲、個人的嗜好都有關(guān)系。呂思勉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3期2011-08-15
- 呂思勉的辨?zhèn)嗡枷?/a>
230039)呂思勉的辨?zhèn)嗡枷牒沃?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呂思勉的文獻辨?zhèn)嗡枷?,主要可以概括?古書不容輕信,又不容過疑;凡書無全偽者,偽書大多“仍各有其用”;古史不僅“層累地造成”,同時又“逐漸地剝落”;不見記載者,不能決其必無也;傳之與經(jīng),信否亦無大分別;其所謂實物者,實未必皆可信,等等。呂思勉;文獻;辨?zhèn)?古籍呂思勉 (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 (今常州市)人,現(xiàn)代杰出歷史學家。他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諸多領(lǐng)域里,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呂思勉史學思想及史學理論研究之述評
730030)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江蘇常州人。呂思勉一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工作,在中國通史以及斷代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學史、社會史、學術(shù)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史學史、貨幣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字學等諸學術(shù)領(lǐng)域都頗有建樹,一生著述豐富,涉及經(jīng)、史、子、集,其治學范圍之廣、規(guī)模之大、著述之豐富,在近現(xiàn)代史學家中罕見。當代著名史學家嚴耕望言:“講到前輩史學家,呂思勉先生也是一個大家,居常認為誠之先生當與錢穆及陳垣、陳寅恪并稱為
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1年1期2011-04-12
- 從傳統(tǒng)士人到現(xiàn)代知識分子
——論清末民初時期的呂思勉
的轉(zhuǎn)換,史學家呂思勉的早年即處于這過渡的中流之中。本文即以呂思勉為考察中心,探討這一代學人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軌跡,彰顯其新舊兼融的學術(shù)品格。一、家學淵源與舊學根基呂思勉1884年出生于江蘇常州十字街呂氏故居。常州地區(qū)自古以來讀書學習的風氣就甚為濃厚,僅有清一代,在常州武進、陽湖等地,即涌現(xiàn)了洪亮吉、趙翼、莊存與、劉逢祿、屠寄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呂家就是當?shù)氐囊粋€書香門第。呂思勉自謂“家世讀書仕宦,至予已數(shù)百年矣”[2]434,可見其家學的淵源。出生在世代讀書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1年6期2011-04-02
- 呂思勉與清代常州學術(shù)*
舊學根柢豐厚,呂思勉即為其中的一位代表。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學識淵博,述作宏富,與錢穆、陳寅恪、陳垣一起被稱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呂思勉治史頗具傳統(tǒng)風格,港臺著名史家嚴耕望就認為呂思勉的史著“屬于國學范圍的居多,所以他的史學是建筑在國學基礎(chǔ)上”。[1]177綜觀呂氏史著,他的國學根柢又與其家鄉(xiāng)常州的學術(shù)文化深有關(guān)聯(lián)。文史學者徐哲東曾講:“在清乾嘉之世,常州人士以學問名海內(nèi),海內(nèi)才杰未有越吾常州也。予生恨晚,不及親見其盛,抑思并世遇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4期2011-03-31
- 呂思勉與歷史編纂的新探索
100875)呂思勉與歷史編纂的新探索劉永祥(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北京 100875)呂思勉先生是梁啟超所開創(chuàng)新史學的承繼者和實踐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兩部中國通史和四部斷代史奠定其在20世紀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話本國史》以其鮮明的進化史觀,嚴密的歷史考證和流暢的文字表述開創(chuàng)了通史編纂的新紀元;《呂著中國通史》在繼承傳統(tǒng)歷史編纂遺產(chǎn)的基礎(chǔ)上,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兩大板塊的新式體裁,且已顯現(xiàn)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服膺。其通史編纂思想和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4-11
- 《中國女偵探》的作者呂俠就是呂思勉
,就是史學大家呂思勉。我們在整理呂思勉先生的遺著遺稿時,在呂先生母親的日記中,發(fā)現(xiàn)呂先生早年曾寫過一本《中國女偵探》。呂先生的母親程夫人,在1907年10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晴。發(fā)姊書并《中國女偵探》一冊,蕓兒所作,寄姊閱之?!笔|兒,是呂先生的小名;呂先生的母家姓程,故常用筆名有程蕓、蕓等。1907年,21歲的呂先生正在蘇州東吳大學教書。呂母的日記僅記了書名,沒有具體的出版年月、出版單位和書之署名。在家屬保存的呂氏遺著遺稿里,也一直未能找到這本《中國女
博覽群書 2009年11期2009-04-30
- 名士風流
鈞 風呂思勉辛亥革命前,呂思勉在常州府中學堂任教時,曾有一次出有關(guān)歷史地理的考卷,總共4道題目,每題25分。有一位學生對于其中關(guān)于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的題目非常有見解,下筆后就忘了停。直到臨交卷,才發(fā)現(xiàn)自己來不及作答其余的3道題目了。考試結(jié)束后,學生們趴在窗口偷看呂思勉閱卷,發(fā)現(xiàn)輪到批改那張只答了1題的考卷時,寫了一張又一張紙的評語,呂思勉嫌用來批改的鉛筆寫了削,削了寫打斷思路,干脆把鉛筆劈成兩半,夾住鉛芯邊抽邊寫。最后總共才25分的題目,呂思勉卻給了這張
廣東第二課堂·初中 2009年3期2009-04-23
- “呂思勉現(xiàn)象”
令人肅然起敬。呂思勉史學著作的整理出版,就是一項值得注意的學術(shù)文化活動,在近年金錢的激浪中未遭滅頂之災。試向社會學家們效顰,我想稱之為“呂思勉現(xiàn)象”。呂思勉(一八八四——一九五七年),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辛亥革命后曾任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編輯。一九二○年后,執(zhí)教于沈陽、蘇州和上海等地。從一九二六年起,長期擔任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教授。太平洋戰(zhàn)爭發(fā)生后,回常州故里,在附近游擊區(qū)中學任教。抗戰(zhàn)勝利后仍回上海光華大學擔任歷史系主任。解放后院系調(diào)整
讀書 1989年10期1989-07-15